文/遴选考试网 转载 2017年10月05日 16:49:17
【遴选材料分析】新型城镇化建

案例分析头图-02.png


【材料】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日公开称,北京回龙观等新城区的建设是失败的。“(回龙观)30万人口的新城区里很少有就业岗位,大部分人早上涌到老城里来,晚上又涌回新城,造成巨大的钟摆式城市交通。实践证明,这类新城是失败的。”


新城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浦东新区、苏州新区、南沙新区等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还带动了产业升级。但也有一些新城建设是“旱地拔葱”,造成土地、资金等要素的错配,除了仇保兴提到的回龙观,北京的天通苑、合肥的滨湖新区和武汉南湖新区等都被称为“睡城”,比“睡城”更等而下之的是“鬼城”,这些地方被形象地描述为“啥都不长,只长房子”,昆明呈贡新区、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广东大亚湾地区、湖北十堰等就是典型。


过去十年,一些地方的造城运动如火如荼,定指标、搞地皮、创政绩一再升温。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每处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 个地级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1.5个新城新区,规划新城数量约190个。655个城市提出要走向世界,183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长春、石家庄、济南等三十多个城市规划建设金融中心。


一些中小城市只注重房价升级、投资升级,而忽略产业升级,不少地方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占据了当地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甚至更多。城市建设没有为中低收入者提供适宜生活的空间,集聚人口的目标难以实现。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介绍,我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1.35%,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需新增建设用地1800平方公里,但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率比较低,北京、上海人均建设用地已经突破100平方米,而东京人均建设用地仅为78平方米,香港才35平方米。


【问题】


(1)结合材料,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2)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避免“睡城”“鬼城”?


【参考答案】


中央城镇化会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公选网网站专家认为,材料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规划不合理,定位不明确。城市功能定位脱离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能力、实际需求,同质化、同构化现象严重,缺少地方特色;二是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城市建设贪大求洋,盲目大干;三是产业支撑不强,基础配套设施不全。不少新城功能单一,缺乏为不同层次的人群提供适宜生活的空间;四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新型城镇化被片面地理解为“房地产化”,各地 “土地财政”现象比较突出。


“睡城”“鬼城”的存在,使土地、资金等要素错配,产生了大量资源闲置或者超负荷配置等极端现象,由此造成的钟摆式城际交通等,加重了城市的资源综合承载负担,提高了社会生活的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高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要有序推动进城人员的市民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进得来,留得下,生活得好。”


做好城市规划,找准城市发展定位。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城市规划要立足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综合考察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明确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摆正自身在区域发展中的位置,解决好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调整疏解非核心功能,不搞同质化、同构性竞争。


强化产业支撑,推进配套设施建设。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要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的基础上,协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形成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形成以产兴业、以市带城的发展态势,为各个层次的人群提供适宜生活、工作的空间。推进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配置,促进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让一切可以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实现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集约利用资源,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要提高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为遵循,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守住生态红线,把城市建设融入自然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避免新型城镇化建设“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防止人口无序增长等“城市病”。


完善成绩考核,坚持一张蓝图抓到底。规划蓝图制定后,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一届政府一张图的“翻烙饼”。完善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权力约束,改进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考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更加注重考察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实行重大决策问责制和项目终身负责制,防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避免新型城镇化建设沦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真正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案例分析 | 破解“临时工执法”的困境 案例分析
“临时工”大量产生,一是源于行政执法任务重等客观原因。二是部分行政机关胡作为、乱作为。
案例分析 | 2016河南遴选公务员考试案例分析:申遗 案例分析
中国丹霞捆绑申遗的几个地方,财政收入并不宽裕,当地政府投入的资金一是来自上级拨款,二是靠银行贷款。
案例分析 | 四川省遴选笔试案例分析解析 案例分析
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从各地实际出发,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