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络 转载 2017年10月17日 16:03:15
选词填空中的呼应点

言语理解头图.png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考试的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中,有一类题型叫选词填空。此类题型的选项会使用几个意思相近的词汇,让考生进行选择。这不仅考察了考生对整句话意思的准确理解,更考察了考生对单个词语意义的准确记忆。


很多同学在做行测选词填空题的时候非常纠结两个选项,总觉得选哪个都很好,最后就以哪个通顺选哪个作为了自己的最优原则。实则不然,真正的最优选项一定是要看呼应点的,所以今天就通过一些例题带着大家感受一下,什么是呼应点,怎样选最优。


例1:问题官员频频随意复出,不仅________了政府问责问题官员产生的制度效果,也一再深深刺痛了社会公众的敏感神经,甚至产生“二次伤害”。那些隐藏于“免职、复出”背后的权力之手,或许以为________,当初沸沸扬扬的舆论已经冷却,尽可以随意操弄。殊不知,公众其实并不可能轻易忘却那些曾经灼伤人心、撕裂社会的恶性事件。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削弱 今非昔比 B.抵消 时过境迁


C.扭曲 销声匿迹 D.影响 情随事迁


【解析】这道题第一个空只能排除C。扭曲和效果搭配不当。但从第一个空无法确定其他哪个选项更好了,只能看第二空,第二空想表达的是这个实情已经过去了,三个选项均有这个意思,但最好的是B选项,空后写了“当初沸沸扬扬……”,那现在时间已经过去,涉及时间的只有B选项“时过境迁”。这个题目中的呼应点就是“当初”这个词语,抓住这个词,选项就不再纠结。


例2:一方面扛着“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________,一方面却大肆拆除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过度商业开发;这边成片的历史文化街区在房地产开发热潮中沦为废墟,那边________、花里胡哨的仿古街道却不时拔地而起。


A.大言不惭 惊世骇俗 B.夸夸其谈 各式各样


C.口若悬河 千奇百怪 D.自出自雷 不伦不类


【解析】这个题目猛地一看是八个成语,立刻想到成语不认识可怎么办,实际并没有那么夸张,这几个成语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关键是你能不能在题干中找到和一些关键信息,找到空格的呼应点,这样才能帮助你确定选项。第二个空后面是顿号,顿号后面是“花里胡哨”,能与它形成对应的只有“不伦不类”,含贬义色彩。


例3:文艺创作要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需要付出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那些叫得响、传的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________铸就的。“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是路遥的座右铭,________在他的墓碑上。


A.呕心沥血 镌刻 B.殚精竭虑 雕刻


C.煞费苦心 雕镂 D.处心积虑 雕琢


【解析】首先第一个空不能用处心积虑,该词为贬义词,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找到呼应点,来帮我们找正确选项了,最后一个空格的动作应搭配“墓碑”,只能用“镌刻”,故答案选D。


相信大家通过这三个题目会发现,没有任何一个题目是通过感觉选出来的,最后的答案一定是要跟呼应点相匹配才行。



分享给朋友:
4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片段阅读结构分析 言语理解
如果发现一个好产品或者一个大市场,就应该立即跟进;在跟进中发现现有产品的缺陷,然后通过创新弥补缺陷,超越对手,实现后来者居上。当然,创新的目标是创造,而不是简单模仿。因此,创造性模仿者需要通过对他人创意的了解,重新组合、改良而产生具有不同功能与价值的新东西。事实上,所有的产品,除了第一代是原创的,以后的进步都是通过创造性模仿来实现的。
片段阅读知识体系总结梳理 言语理解
小伙伴们片段阅读的平均正确率要比逻辑填空高,但是速度偏慢,怎么才能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速度呢?
2017年国考大纲中言语理解与表达三点变化 言语理解
把考试大纲与近几年考过的真题进行整体分析,本文总结整理出一些变化趋势,以供广大考生参考。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