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迟亮 转载 2017年10月12日 23:39:21
遴选热点 | 沉潜而“学” 蓄势而“做”

6362528862496164804795753.png

沉潜而“学” 蓄势而“做”

迟  亮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明确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大意义、基本目标要求及相关举措,是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成功实践,它不是一阵疾风,一股热潮,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是一项任重道远、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下去,做到常态化制度化。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常学常思、常思常新、常新常行,才能使学习教育活动发挥其持久而有效的作用。

    常学常思。康德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都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在任何知识的获得,并转化成为内在的精神力量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个体自我的思考,就如沙上建塔,无源之水。我们重温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不是机械化地读字词章句,不是赶时髦、做任务,不是走过场、搞动静,而应该是自发的精神需求,并在潜移默化中转化成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需要和价值追求,这就需要我们沉潜而学,常学常思,既不急于求成,也不消极应付,既不贪大喜功,也不作表面文章,像阅读经典作品一样,细细咀嚼,慢慢体悟。

    常思常新。培根说:“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就能迎来一线晨曦,见到万顷光明。”所谓“思”,就是有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更新思维,获得新思悟、新体会。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坚持学习,不断获得更新的思维,才能避免因思维固滞而产生的“本领恐慌”。把“两学一做”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坚持经常性学习,使自己的思维跟得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风云变幻中,才能坚守自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思想上不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政治上不会左右摇摆、随波逐流,工作上不会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生活上不会贪图享乐、患得患失,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常新常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宋代学者朱熹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如果只是明白道理而不去做,那么学与不学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当前,我们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逃避,不推诿,迎难而上,在时代浪潮中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要在学习中积蓄能量,把学习的成果运用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结合起来,走进基层,深入基层,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增加工作实效,进一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坚持“两学一做”常态化,既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也是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个体需求。将“两学一做”融入日常生活,常学常思、常思常新、常思常行,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环境,凝聚党群同心、戮力同行的发展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党委)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原创|遴选热点之长征精神备考 热点
遴选热点之长征精神备考,热点解读、真题演练、考试预测
原创|遴选热点之《五大发展理念》备考 热点
遴选热点之《五大发展理念》备考,热点解读、真题演练、考试预测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