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的遴选之路,还得从5年前讲起——自进入公务员队伍,我在办公室写了四年小材料,先后参加过2次遴选(1次四川省级机关、1次成都市人大),均以惜败告终。心感欣慰的是,在放松裸奔的状态下,竟也取得了自我较为满意的成绩。如今在职禁考、公选淡化,辞职再考又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向上之路愈发狭窄。但即便只是一条缝隙、仅存微光,为了理想,也要化为尘埃、逆光而上。困则思辨,我认为有必要与各位同仁聊聊遴选,抛砖引玉、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欠妥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斧正为谢。
一、平日所做即遴选所考
我对此有三点体会:一是平日里认真工作,积累工作方法,学习与业务有关政策文件,多学习中央和省委的近期重点、多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围绕问题和不足创新性地思考解决优化之道;二是八小时外,多看理论文章、多学习思想性强的材料,把好的网站、APP装进口袋,养成日常经常翻阅的好习惯;三是要努力坚持,认真工作,坚持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坚持跑步健身锻炼身体。
我浅薄地认为,遴选考试题目本身,就是在选拔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机关秘书。不论文字综合岗位还是其他技术类岗位或许都是这样,因为题目是统一的,考的都是和机关工作密切联系的内容,本质都是归纳概括、办文办会、处理应急、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不过成都市级遴选貌似有点不一样,除了加考“小行测”外,不同岗位的申论题目我估计是不一样的(我记得当时有法律岗和文字综合岗,我报考的是文字综合岗),也不知道以后出题方向会是怎样。
二、砝码越多 胜算越大
一是政治身份。除了一些群团单位不要求或者不青睐党员,其他很多单位都要求或者在考察环节更青睐党员。所以,如果有机会尽量入党,这样不仅可以拓宽选择面,而且技多不压身,没准对你的晋升也有帮助。
二是学历学位。对于大多数没有取得研究生学历、学位的同仁,可以在精力和经济都允许的情况下考取一个在职研究生文凭。如果可以的话,尽量考取一个“名校”的在职研究生。因为遴选面试环节中,遴选单位极有可能了解考生的学历情况。
三是原单位任职。我是这样理解的,平日里工作努力的年轻人,很有可能任一个小职务,所以任职也能反面说明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从考察环节来说,很多遴选都是差额考察,多一个任职筹码,就多一份胜算吧。
四是原单位口碑。在基层都不容易,遇到不开心、不顺遂的事都忍忍吧,把压力转化为遴选离开的动力,同时也防止考察环节遇到不利因素。
五是发表文章。我感觉这个是最重要、最有分量的筹码,越来越多的遴选机关特别看中这点,有的要求发表,有的要求撰写。不管怎样,把目标定为发表文章吧。我深知这一因素的重要性,但目前也尚未成功发表,还在努力中。
三、不惧失败方能越挫越勇
对于遴选,我总是怀着买彩票的心理去报考。另外,参加遴选,也是为了检验自己的工作水平。经历过公务员考试,又在体制内工作过至少2年的朋友,应该早已明白什么是成功与失败,人生总在失败与成功的交替中度过,无数个失败后必然会迎来成功,正所谓“否极泰来”吧。我相信,只要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方法、不懈的坚持,成功是必然的。全力以赴换得的成功,应该不是狂喜,而是欣慰、是淡然。
四、结语
这就是我对遴选的浅薄感受,说出来,只为了抛砖引玉。听闻2017年四川遴选在即,也许无缘厅级部门,但以工作促考试是我目前的想法。我想,遴选应该重在坚持、贵在无欲吧,而且它考察的东西太宽泛了,难以短期骤补,有句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不知贴切否。
以此共勉!欢迎各位同仁拍砖、斧正!祝春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