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络 转载 2017年10月04日 11:22:41
申论答题技巧:“评论型”综合分析题如何答?

综合分析头图.png

      在国考申论大纲的五大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提出对策能力/贯彻执行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中,综合分析能力相较于其他几种能力作答难度更大,难在哪里呢?



  一、作答对象更多元



  如归纳概括能力只针对其中一项(问题、原因、意义、做法等)作答,作答对象单一,提出对策能力亦同理。而综合分析能力既需要归纳材料中的问题、内容、观点等,又需要分析材料的逻辑,还需要依此作出结论性的推断,因此它需要总-分-总三个步骤,作答能力也更加多元化。


 

 二、材料要点更隐晦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要点也多,更重要的是,答案要点藏匿在给定材料的专家表述、专业理论、政策解读等材料各处,考生很难快速、准确的找到。



  三、题型种类更丰富



  综合分析能力对应的常见题型有:启示型、解释型、评论型、关系型、本质型等几种,其中又以“评论型”作答难度最大。下面我们以2015国考申论真题为例作示范。



  【2015副省真题】



       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3、不超过250字。



  第一步:仔细审题,形成思路。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此题要求考生“谈谈对一个观点的理解”,属于评论型综合分析题。这种题型的特征是存在争议,即“新技术能突破社会屏障?还是不能突破?”因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观点(是什么):能还是不能;


  2、分析理由(为什么):能的理由以及不能的理由;


  3、做出结论(怎么办):怎么解决“不能的问题”;



  【点拔】



  这一思路包括了综合分析能力作答的三个阶段“总——分——总”,体现特征一:作答对象更多元。


  第二步:阅读材料,把握要点。此题的给定资料共11段,我们逐一梳理。


  第一段:引出话题,无要点;


  第二段:“认为新技术可能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融入社会。”(观点:能)


  第三段:“从理论上说,非常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的社会鸿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正。”(观点:能)


  第四段:“但经过实际研究,现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在新技术的使用中,城乡之间显现出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观点:不能)


  第五段:“事实证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是在一定程度或者相当程度上填平了某种鸿沟。但从现在看来,新技术能否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整合上述观点:一定程度上能,但仍需继续观察)


  第六、七、八、九段:一是从日常生活看,信息技术给他们的生活、交往、就业求职带来了很多便利;二是从表达渠道看,拓展了视野,转变了意识,有了表达渠道;三是从集体行动看,及时调动信息、建立维权组织、获得外界关注等。(“能”的三个理由)


  第十段:“不可过度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因为只有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才会有作用。”(“不能”的理由一)


  第十一段:“…….,两者之间的收益实际上拉大了。”(“不能”的理由二)



  【点拔】



  这11个段落中,既包括了“能”与“不能”两方面的观点,又包括“能”与“不能”两方面的多个理由。由于要点隐晦,考生会遇到如下问题:一、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知道哪句才是要点句;二、虽然找出要点句,但厘不清各要点之间的关系。


  这一梳理过程体现了特征二:要点更隐晦。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合要点。


  第一到五段揭示命题人观点: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填平某种鸿沟,但仍需继续观察。


  第六到九段:能的三个理由


  第十、十一段:“不能”的两个理由。



  【点拔】



  其实给定材料的逻辑即是我们的作答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只需根据“不能的理由”作出最后推断“——怎么办”即可。


  第四步:规范书写,完美呈现。


  新技术的使用,有助于突破社会结构屏障,有理论上能够成为促进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但在现实中还存在困难。


  一方面,新技术给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带来一些改变,一是给他们的生活、交往、就业求职带来便利;二是使他们拓宽了视野,转变了意识,有了表达的渠道;三是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媒体技术维权。另一方面,新技术的使用会产生“马太效应”,强势群体更容易从新技术的使用中获益,而且新技术要发挥作用须线上线下结合起来。


  因此,国家应引导和扶持弱势群体普遍掌握新技术,改变弱势群体的状况,但不可过度地夸大新技术的作用。



  【点拔】



  一、书写时最好分三段,让答案看起来更加条理;二、注意逻辑词“一方面、另一方面、因此”的使用;三、结论是通过上述分析推断而来,虽然材料中没有,但不可不写。



  通过上述示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发:


  一、评论型综合分析题的作答思路可以概括为=观点明确+分析合理性/不合理性+作出结论;


  二、虽然要点隐晦,但给定材料的逻辑并不零乱,只需依据材料逐段梳理;


  三、书写中最好分两到三段,便于阅卷人找要点。做到以上几点,将“难题不难”。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原创|怎样应对国考中的申论 (二)——如何作答综合分析题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题在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和地方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几乎是每年必考的。一般情况下会有一道题,分值在10分或15分,大部分的综合分析题出现在整张试卷中第二题或者第三题的位置。 我把综合分析题细化为两类
综合分析 巧拿高分 综合分析
阐释类分析题,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的特定部分,如一句话、一个观点、现象等进行解释分析,既揭示其本来意义,又挖掘其深层意义。其典型提问形式有“谈谈你对……的理解、认识”、“请阐释……观点”等。题型关键词是“看法”、“观点”、“理解”。这类题目的解答,首先要解释词句,点明本质含义,其次依据材料分析论述,最后结合实际得出结论。
综合分析题之原因分析 综合分析
原因分析题是综合分析题中经常考查的题型之一,很多考生面对这一类题型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解答。原因分析题是注重对某一现象、事件、问题背后的本源、根源的分析,体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原理。对于这一题型我们考生应该熟练掌握答题思路与解题技巧。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分析一下。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