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婷婷 转载 2017年10月12日 21:14:10
面试热点 | 两高“释法”为公民个人信息护航

社会头图(长).png

两高“释法”为公民个人信息护航

刘婷婷

      5月9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相关典型案例,该《解释》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

  可以说,这是一部“及时雨”式的立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公民个人信息被侵犯现象日益严重。尽管我国刑法为严厉打击此类犯罪活动,先后进行多次修正,但立法过于“抽象化”等问题,尚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对于何为“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刑法规定还滞留在真空状态。在司法实践中,办案人员只好凭借经验“权衡”和“定夺”。之前,公安部门组织了若干次专项行动,查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数达百万、千万甚至上亿条的案件,却难以“对号入座”。

  两高《解释》注重“查漏补缺”,从细节上“修缮”。在“情节严重”的对应标准上,区分为信息类型和数量、违法所得数额、信息用途、主体身份、前科情况等5个方面,并逐一明确“量化内容”。“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50条以上”“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500条以上”“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等成为“入罪门槛”,更便于办案人员具体操作。

  值得称赞的是,在注重“下游打击”的同时,《解释》也在强化“上游出击”。现实中,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黑客”窃取,一个则是“内鬼”出卖,而后者的主观恶性和危害性更大。依据《解释》,“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数量或者数额达到法定标准一半就可定罪。对这些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特殊主体,给予减半处理的从重待遇,有利于震慑潜在的犯罪群体,有力遏制监守自盗之风。

  打击“关联犯罪”,是《解释》的又一大亮点。按照《解释》,对设立网站、设立通讯群组用于实施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的,情节严重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拒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用户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分别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追究刑事责任,这有利于形成“立体攻势”,收到“全面清理”之效。

  总的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立法、执法、司法等诸多领域,还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不断编织细密的法网,持续强化法律打击,才能为公民个人信息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热点积累:“吃亏就是占便宜”的毕业寄语该说与谁听 社会
5日,北京大学2017年本科生毕业典礼在该校邱德拔体育馆举行,3000余名北大本科生正式毕业,走出校园开启新征程。北大校长林建华在毕业典礼上致辞,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寄语毕业生“吃亏就是占便宜”,希望同学们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坚守原则和底线,保持温和平静与积极乐观的心态。
2017国考面试热点:朋友圈里的“网络投票” 社会
【热点背景】 “我朋友入围十大法官评选,烦请帮忙投上一票。”“我女儿幼儿园绘画作品评选,请您为X号XXX小朋友投上宝贵一票。”近年来,网络投票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QQ群逐渐流行起来,各类“排名”“作品展示”“XX票选”等网络投票活动,将“朋友圈”变成了“拉票圈”。更有甚者,有的人在拉票前,还会提前发个红包,作为投票的“回馈”。
面试热点 | 解决大班额前提是办好农村教育 社会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通过提升农村学校质量,有效化解了县城学校的大班额问题。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