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遴选考试网 转载 2017年10月05日 16:43:37
【遴选材料分析】最后一公里

案例分析头图-02.png


【材料】


据媒体报道,针对简政放权之后基层软环境是否有明显改变这一问题,有三种回答,一种是感觉不明显;第二种是官员吃拿卡要确实减少了,但少了好处也没了动力,不办事的官员多了,过去“公关公关”能办成的事情,现在遭遇了官员的“拖”字诀。第三种回答是官员群体的区分度较大,那些希望有所作为的对“腐蚀”的抗拒性也很强,但还有一些官员主要关心自己的利益。


某地一家企业在沿海城市搞开发,遭遇到来自乡镇领导的阻力,“规定的条件都符合,都满足,他就是不断挑刺,谁都知道是他个人利益作怪,但又不知道怎么办,项目也动不了。找市领导投诉,也没办法。”最后该企业镇领导送了几十万,但私下把“送礼”的全过程录音,上交给纪委,该领导被免职后项目才得以启动。有企业称“过五关斩六将,乡镇一级的关最难过,地头蛇盘踞很久,势力很大。”


两会内外,网上网下,代表和网民们感慨:一个处长、一个科长、一个镇长导致一个项目拖延很长时间或者拖黄了的例子太多了。某全国人大代表称,他所在的企业三年前准备上马一个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燃料乙醇的项目,国家曾把这个审批权限下放到省发改委,但在项目审批中遭到无数次推诿,三年多来项目仍没有批下来,投入四五亿元的生产线“说废掉就废掉了”。有代表人为,这种“处长经济”“科长经济”实质上就是制度不够完善所导致的“权力经济”。有人形象地称之为“上面很好,下面好狠”。


【问题】


如何解决落实简政放权中的“最后一公里”?


【参考答案】


“处长经济”、“科长经济”等现象暴露出少数地方存在行政效率断层、行政资源分散、行政秩序混乱、行政形象缺失。由此导致的权力寻租容易诱发贪腐,不利于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推动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良好的环境,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要打破“处长经济”、“科长经济”,必须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打破权力下放过程中的“中梗阻”和“堰塞湖”现象,真正让市场主体、让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推动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


坚持统筹推进,把该放的放下去,把该管的管住管好。解决落实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必须首先划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界限,对地方政府可以有效管控的,要坚决下放到位,决不能出现明放实不放、边放边增、明放暗增等情况,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放管结合,坚持两轮驱动。


坚持公开透明,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实行一站式服务。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清单之外的审批要一律取消,对政府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通过“晒权”为企业松绑,为市场添力。推行电子政务,简化服务流程,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切实提高办事的效率。


坚持约束权力,防控重点岗位风险,强化权力末梢监管。没有约束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铁笼子,确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加强单位内部党风廉政建设,重点防控审批权限集中的关键部门、要害岗位和廉政风险高发领域。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行风好不好,群众考一考”,加大群众评议对干部、部门考核的权重,切实解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自觉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


坚持法治思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法治型政府。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建立起简便易行、高效管用的法律法规,用完善的制度链条管控权力。对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反面典型,要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问题,防止养痈遗患,使法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分享给朋友:
1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案例分析 | 破解“临时工执法”的困境 案例分析
“临时工”大量产生,一是源于行政执法任务重等客观原因。二是部分行政机关胡作为、乱作为。
案例分析 | 2016河南遴选公务员考试案例分析:申遗 案例分析
中国丹霞捆绑申遗的几个地方,财政收入并不宽裕,当地政府投入的资金一是来自上级拨款,二是靠银行贷款。
案例分析 | 四川省遴选笔试案例分析解析 案例分析
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从各地实际出发,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