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2016年,一则以歌颂母爱为主题的广告迅速在大街小巷传播。广告中,母亲对小男孩说,等你考上大学我就享福了;男孩长大后,母亲说,等你毕业工作我就享福了; 接着,头发灰白的母亲对儿子说,等你结婚有了孩子我就享福了;然后,儿子的女儿对奶奶说,等我长大了你就享福了……最后,儿子意识到陪母亲的时间太少,此 时母亲已病倒在床上,成为遗憾……
“新京报”说,这样的“守寡式”育儿广告表面看是歌颂母爱的伟大,实则是对女性的歧视,里面蕴含着中国千千万万女性的无奈和悲哀。
【问题】
对此,你有何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评论文。
【参考文章】
“守寡式”育儿,到底是谁的错?
“等你考上大学,妈妈就幸福了”。作为2016年最受欢迎的公益广告之一,这则以歌颂母爱,赞美母爱,呼吁大家珍惜母爱为主题的广告以超高的泪点打动了所有人的内心。这样的育儿方式并不少见。在这个离婚率颇高,夫妻双方聚少离多的时代,等娃长大,等娃成才,等娃结婚,等娃...几乎成了每一个“寡”居女人全部的期盼。
“新京报”以不同的视角分析了这则广告。它认为这样的“寡居式”育儿广告将原本应该轻松快乐的母子关系演绎成牺牲压抑的模样,折射出的是对女性的歧视。为什么会有“寡居式”育儿的存在?“寡居式”育儿长久大范围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早成孩子过早承担成人世界的价值压力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是母亲的错吗?作为母亲,她的幸福感应该首先来自他的丈夫,她的工作,然后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教育下一代。很明显,“寡居式”母亲统统没有这些。她身边没有丈夫,或离异,或丧偶,或长期分居聚少离多。她没有工作,或许曾经拥有,但是抚养孩子的压力让她不能再继续工作。她并不轻松,对年老后可能无所依靠的恐惧让她没有愉悦的轻松感和幸福感。
是父亲的错吗?在这个男人40一枝花,女人40豆腐渣的时代,离异的女人只有少数可以重新找到自己的幸福。即使不曾离异,但是为了更高的薪酬,很多父亲长期在外,不能陪在妻女(子)身边,只得留下“寡居”的女人自己在家,将自己淹没在无休止的家务、养老和教子上面,完全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幸福感。
“寡居式”育儿的存在并不是个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未成年人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女性产假哺乳假制度的不健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社会中不被重视、异地夫妻的工作调配问题等等。
避免寡居式教育,要完善已婚女性休假机制,提高对已婚女性生产后再就业的工作的重视。要制定合理的已婚女性休假制度,创新薪酬管理模式,让更多的女性同志既能拥有独立的工作,又可以有适当的时间照顾家庭,照顾子女。要鼓励社会更多的就近采用已婚女性
避免寡居式教育,要加教育投入。要提高国家对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视,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阶段的培养和管理体制,提升和创新学前教育管理模式,加强安全教育、素质教育,为更多的双职工家庭解决后顾之忧。
避免寡居式教育,要完善用人单位招聘机制。企、事业单位、行政单位等用人单位在进行员工管理和职业生涯发展时应加强对夫妻异地职工的重视,优先解决异地员工配偶的就业或调配问题。
“寡居式”教育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悲哀,一个孩童教育的缺失,更多地是反映了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在经济飞速发展、生活快节奏前进的今天,人文与家庭情怀的缺失。我们追求幸福感,评价幸福城市,却忽略了最最重要的家庭幸福。面对这种情况,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应该进行深刻的自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同样地,小家不安,何以安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