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畅通和谐出行环境的对策研究
一、珠海道路交通出行环境的现状分析
2008年以来,珠海按照“交通先行,产业跟进,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提出“两年突破交通瓶颈,五年初步建成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城市”,各类交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广珠城际轨道、机场高速公路、高栏港高速公路等一批事关全局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至2010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395公里,桥梁373座,其中高速公路79.7公里,公路密度达8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城市承载能力、辐射能力明显增强。但是,在道路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交通需求与道路承载能力、交通运行状态和管理水平、疏堵措施与政策保障等交通深层次问题日趋严峻,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市民的出行、安全、生活和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问题一:道路建设速度滞后于机动车增长速度,主城区道路资源近于饱和,是造成交通拥堵的最直接原因。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珠海道路面积新增756.6万㎡,截止2010年底达3385万㎡,年均增长5.2%。民用机动车拥有量从五年前的15.35万辆猛增到2010年末的24.98万辆,年均净增长10.2%,机动车增速是道路增速的近两倍。主城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已从90年代初的17平方米,锐减为现在的7平方米(国家标准为7—15平方米)。根据交通工程学研究推行的标准测算,市区大部分主要干道如人民西路、人民东路、迎宾南路、三台石路等的车流量已达到“饱和”程度,海滨北路、人民东路、粤海路、板樟山隧道等车流量已达到“拥堵”程度。
问题二:东西发展不协调,路网布局不合理,是当前道路交通建设的一大“硬伤”。
目前,珠海路网布局“东密西疏”,全市三分之二的机动车都集中在占地面积不到三分之一的东部中心城区,横琴新区和西部中心城区开发建设虽然相继启动,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东西发展不平衡,导致路网交通流量分布极不均衡。即使是路网建设较为发达的东部城区,也存在主次干道功能不清、快速干道不快速、交通干道也是商业街的现象,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尚未建立。特别是东西地区第二通道未打通,各城镇组团之间的联通道路少,“工作在西部、生活在市区”给唯一的东西通道珠海大道带来严峻的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剧了东西发展的不平衡。
问题三:体制不顺,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不高,是制约交通发展的突出“软肋”。
交通出行涉及城市规划、道路建设、市政管理和交通执法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考虑问题的立场不同,使交通管理上协调配合不够。比如,城市规划中交通影响评价不足,对相关道路的承受能力和建筑物集中以后产生的交通流、车流以及车辆停放等问题缺乏考虑;道路建设维护中多头管理或者过于注重美观,交通安全考虑不足等等。此外,尽管近几年来我市已建成“电子警察”交通违法抓拍系统423套,但交通管理还比较粗放,交通疏导仍靠经验、人工管理,交通红绿灯基本停留在点控制层面,线控和区域控制未能实施,再加上指示牌设置、路口设置、红绿灯设置不够合理,单行、限行、禁左等行之有效的交通管理与组织手段应用较少,造成一些路段、路口通行能力较差。
问题四:公共交通投入不足,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成为影响公交优先战略实施的重要瓶颈。
尽管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公共交通特别是公共汽车的投入补贴力度,但与厦门、大连等国内公交发达城市相比,公交发展水平明显滞后。目前,全市拥有公交车辆1320台,占道停车率高达65%,车辆进场率仅为72.3%(全国畅通工程城市评选标准为90%),公交站场用地严重不足,缺口达14万余平方米,半数以上车辆只能以路边作为首末站发车,斗门区至今没有一块真正属于公交的站场用地。公交专用道建设缓慢,仅建成人民西路、紫荆路、柠溪路3条共计18公里,且没有形成网络,被其他车辆占道行驶较为严重。
问题五:公共停车场建设明显滞后,占道停车现象严重,成为影响城市交通正常运行秩序的重要症结。
按照国际城市建设经验来看,城市车位与车辆较为合适的比例应该为1.2:1,而目前珠海现有的公共停车场仅19个,主城区现有停车泊位9.9万个,按国际通行标准比例计算,现有泊位与实际停车需求相比缺口至少15万左右。停车泊位数量严重不足,市内缺少大型公共停车场,立体和智能管理的停车场更是稀缺。多数商业、饮食密集区的沿街和单位、学校门前,因未预留停车车位,很多车辆只能停靠在人行道和机动车道边,大大降低了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与此同时,市民“免费停车”观念顽固、自主经营的收费停车场管理混乱等问题也亟需解决。
问题六:人行过街设施不足,市民交通意识差,成为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
我市现有在用人行过街设施34座(主城区32座),其中人行地下通道29座,人行过街天桥5座(主城区3座)。人行过街设施数量仍明显偏少,规划建设不够科学,部分地下通道由于安全及管理因素影响,利用率偏低。特别是在学校、医院、市场、商场和公园等一些重点区域,不仅缺乏人行过街设施,也缺乏物理隔离设施,人车混行现象突出。此外,由于部分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机动车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在图方便、求省事等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随意穿行、调头、停车,在道路上等车和上下车等,严重影响了路面正常的交通秩序。
这些影响城市交通畅通的因素如不能未雨绸缪地加以解决,3至5年后必将积重难返,珠海也将会挤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交通拥堵序列,最终影响珠海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二、打造畅通和谐出行环境的理念分析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打造畅通和谐出行环境尤其需要树立科学的交通发展理念。畅通和谐出行环境应以建立通畅、安全、和谐、绿色的综合交通体系为目标。通畅,即城市交通便利性、快捷性和可达性好、交通出行成本低;安全,即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交通服务;和谐,即实现交通资源的公平分配,最大限度满足各类交通参与者的出行需求;绿色,即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多方式运输有机衔接、交通资源充分利用的“集约、节能、生态和环保”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实现上述目标,根据珠海发展实际,需牢固树立四大核心理念。
理念一:规划先行。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先导。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如果不充分考虑道路交通规划、换乘枢纽和停车场建设等因素,不将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等统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后果必然是有城无路。要加强对中长期的交通政策、交通规划研究,加快组织编制《珠海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珠海市轨道线网规划》,预留好城市轨道交通线位、公交线路、站场等,不断完善全市交通系统、内外路网结构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实现城市与交通协调发展。
理念二:疏重于堵。
珠海的交通出行情况与大城市相比还算顺畅,在根治拥堵、打造畅通和谐出行环境问题上,暂时不宜采取北京、上海等限制机动车上牌、单双号限行的行政治堵措施。珠海仍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必须在治堵问题上树立“疏重于堵”的理念,在探索建立经济杠杆调节机制抑制私人机动车过快增长的同时,尽快地把城市建设和交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发建设城镇组团、改善交通出行结构、提高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等综合施治手段,从长远着眼,从近处落手,抓规划、打基础、毫不懈怠地从根本上破解城市交通难题。
理念三:人车平等。
随着机动车辆数量急剧膨胀,新修道路和桥梁挤占甚至消灭原有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等慢行系统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人车矛盾日益激化的当下,必须将人的安全与权利作为交通规划的首要考量,切实保障大众出行权。珠海城市风景气候宜人,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得天独厚,特别是绿道建成后受到市民热烈追捧,人车“路权平等”更应成为交通规划策略的基本出发点,加大慢行系统和人行过街设施建设力度,全力促进人车和谐相处。
理念四:公交优先。
公共交通是占用城市时空资源最少、运输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公交优先符合中国城市特别是注重强调生活品质的珠海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实际。必须充分认识公交优先的重要性,使公交优先战略在我市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并成为未来城市联系交通的主体。必须加大公共交通运力的投放,加快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真正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舒适、低廉、快捷、有尊严的公共交通。
三、加快打造畅通和谐出行环境的对策建议
科学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打造畅通和谐出行环境,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需多措并举,综合施治。
(一)打造畅通和谐出行环境的战略选择——加快新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城市化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机动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几年,珠海的城市交通需求还会大幅增加,尤其是主城区,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种城市功能,并在有限的空间上交叉、重叠,必然造成人流、物流密度过度膨胀,使城市交通供给难以满足交通需求的增长。由于特殊地理环境制约,珠海不可能像其他城市一样采取“摊大饼”方式扩张城市,而只能另辟蹊径,走珠海特色的城市发展建设道路。为此,市委、市政府已明确了“一条主轴、两大板块、三区一城、若干组团”新的城市发展格局,必须在严格控制香洲主城区建设总量和增量的同时,加快西部中心城区和横琴新区建设,通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解决主城区交通拥堵等现实问题。当前,横琴新区已掀起开发建设热潮,西部中心城区建设已于去年底启动,要加速推进“城市西拓”战略,加快教育、行政、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配置,鼓励就近就业,从源头上减少市民出行需求。要以规划为引领,加快建设唐家、桂山、三灶、平沙等城镇组团,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以城际铁路为骨架,快速交通干线为补充的骨干快速公交网络,有效疏解主城区交通压力。
(二)打造畅通和谐出行环境的根本举措——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
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治理交通拥堵最直接有效的措施。近年来,我市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城区主要交通干道改造工程,柠溪路、紫荆路、板障山隧道等一批市政道路改造相继完成。下一步,要在基本完成城区主干道改造的基础上,着力完善城区次干道的改造,加大支路的建设力度,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在城区形成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合理布局、有机联通、网络顺畅、性能良好的道路网络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各组团间的城市交通路网,加快构建联通各城区、各组团、各园区的城市立交、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道路等多层次骨干网络,提升道路通行能力。要加快东西城区通道建设,大力推进珠海大道改造、金港路等东西部城区连接通道的建设改造工作,提高连接通行能力,着力破除东西部单一线路连接的交通瓶颈。
(三)打造畅通和谐出行环境的主要手段——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提高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在难以对东部城区进行大规模路网改造的情况下,可将市区交通规划着力点由道路建设调整到改进现有路网管理,提高道路使用效率上来。科学研究设置路口,尽量减少左转路口,车辆只能前行和右转,通过增加车辆行驶时间来降低停留拥堵时间。大力发展单向交通,通过合理设置单行线和路边停车点等区域性交通组织优化措施,充分盘活市区支小道路,打通市区微循环交通系统。积极研究重要交通节点红绿灯配时问题,全力推进科学控制红绿灯时间的“绿波”工程,以更合理配时保障车辆通行最大效率。加快智能交通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信号灯联网控制,加快“高清全视频”电子警察系统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提高市区主要路口、路段和重点地区实时监测设备的覆盖比例,实现路口、路段的无缝衔接。科学合理设置道路标示,加大对外地车辆进行有效分流指引。对于口岸、检查站、收费站等重要节点,在节假日等必要时段要积极采取增设临时道口、复式收费、互借车道等各种方式提高通行能力。
(四)打造畅通和谐出行环境的基本策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科学引导市民出行。
公交优先是当前解决交通阻塞最基本和普遍实行的政策手段。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发展公共交通上大力实施财政优先投入、用地优先保障、路权优先使用、信号优先配置“四个优先”措施。加大对市民持卡乘车、新能源汽车采购、公交科技智能化管理等补贴力度,强化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尽快解决公交站场用地缺口问题,加快湖心路口公交枢纽换乘中心和凤凰北站等公交综合停车场、枢纽(首末)站、停靠站建设。加强公交车辆运营管理,科学制定运营线路、发车班次等,根据不同线路特点,合理配置运营车辆,坚决防止贪多求大造成公交堵车。积极探索BRT等快速公交系统等新兴的公交模式,把公交专用道作为近期建设的重点,争取尽快形成路网。强化对公交企业的服务考核与管理考核,弱化经济绩效考核。通过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和水平,引导市民理性选乘交通工具,形成市民以首选公交为主的交通出行模式。
(五)打造畅通和谐出行环境的配套举措——规范建设管理停车场所,保障道路畅通出行。
解决好城市交通“行”的问题,必须配套解决好“停”的问题,要多措并举,综合施治,规范建设管理停车场所。首先,城市规划要纳入强制性建设停车位或者停车场的硬性要求,沿街大型项目和新建、改建道路规划设计施工,凡未配建相应停车场地、停车泊位,一律不予批准开工建设,对在建、已建工程也应及早考虑解决停车问题。其次,加大对现有的停车资源的整合提升,在不妨碍其他车辆通行的前提下,在部分道路两旁增设临时、限时停车区,配齐各类交通标志、标线,允许机动车按顺行方向,在道路两侧停放,并实施收费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清理整顿,加快出台停车场相关管理办法,凡利用国有土地建设的公共停车场统一收回,交由城建集团实施规范管理;对于不能收回的个人或单位所有的停车场,也要将其纳入全市统一的停车场管理体系实施规范管理。加大对违法停车、乱停车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交通参与者违法停车成本。
(六)打造畅通和谐出行环境的支撑基点——突出以人为本,倡导绿色环保出行。
在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中,实现人车“路权平等”是人本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和支撑。要将行人、非机动车等弱势交通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重视人行道和人行过街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学校、商场、公交站点附近以及情侣路等行人较多又缺乏过街设施的道路要加大建设力度,增设过街设施和隔离护栏,确保给学生、行人提供有安全保障的交通环境。积极做好自行车交通系统改造工程,凡改建、新建和改造工程都为自行车道留出空间,并要形成较完整、独立的自行车通道网络,加大对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绿化遮荫力度,重视步行交通组织建设,尤其是在休闲旅游地区营造宜人的慢行出行环境,彰显滨海旅游休闲城市的特色。
(七)打造畅通和谐出行环境的体制保障——加强部门社会联动,形成综合治理合力。
建议以“净畅宁美”活动为契机,在市预防道路交通事故联席会议基础上,成立道路交通委员会,作为市政府议事协调机构,统一协调交通规划、交通政策研究、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道路和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等问题,完善交通、规划、市政、城建、城管和交警等多部门联动的交通管理体制。特别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通过新增交通协管员等渠道,进一步加强路面执法力量,交通早晚高峰时段,要对学校、主要路口等地方,实施网格化疏导巡控,专人包片,提高路面见警力,做到有堵即排。机关单位、学校、社区要增强全民的交通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交通法规宣传力度和深度,使广大群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养成守法行车、按章走路的良好习惯,努力形成各行其道、安全顺畅的城市交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