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背景链接
2016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意见》共推出十项措施,主要有:同步建设城镇学校,努力办好乡村教育,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统筹城乡师资配置,改革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改革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控辍保学机制,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
综合分析
[问题]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总体上而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获得教育资源、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上依然不平等;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大班额”问题严重,“乡村弱、城镇挤”已成为当前义务教育特有的现象。
[意义]
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迫切需要统筹规划、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深层次推进教育公平的需要。当前我国教育公平发展已经步入了新阶段。一是在入学机会保障上,进入以精准、全纳促公平的新阶段。二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公平步入从机会公平到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新阶段,亟待体制机制创新。这种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便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向一体化。
适应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对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就是我们所说的放开“二孩”的政策、人口及学生流动,都给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和城镇学位供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许多地方,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大班额问题严重。这些城乡教育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必须城乡统筹,一体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