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中的总分和分总结构
行测中每个科目都是有其自身特点的,掌握规律和方法,做题速度就会有明显的提高。言语片段阅读的题目文段内容五花八门,有些同学就会很困惑,为什么做了这么多的题目还是没有提高?为什么自己找不到规律?说明你还没有找到其中的规律。其实片段阅读的文段议论文居多,所以从行文脉络的角度看,总分和分总结构应该是最常见的,也就是说,文段的首尾句比较容易成为文段的主旨句。
【例1】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味。巴尔扎克在《风雅生活论》中曾引用两句谚语来说明这个道理,一句是:“一个人的灵魂,看他持手杖的姿势,便可以知晓。”另一句是:“请你讲话、走路、吃饭、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人。”
这段话的主旨是( )。
A. 巴尔扎克发现人的精神境界可以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出来
B.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必然会从他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
C.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如何主要看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D. 一个有较高生活质量的人才会具有较高的生活境界
【答案】B
【解析】文段第一句为观点句,强调生活细节反应精神境界。后文进行举例论证,所以第一句为文段总句,同义替换,答案为B。
【例2】溃疡病是可以由不同因素引起的一类疾病,患者可以因为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原因致病。中国的92.6%的溃疡病患者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另外一些研究表明,约30%-65%的溃疡病是由精神压力引起的。另外,过去药物引起的溃疡病很少,但是随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越来越多,药物引起的溃疡病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造成溃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B.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溃疡病发生
C.造成溃疡病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D.现在中国溃疡病患者数量越来越多
【答案】C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第一句讲溃疡病由不同因素引起,后文并列结构分别介绍了三种因素,第一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第二种是精神压力;第三种是药物。
【例3】在美国,学术界、工业界、主管部门和多数消费者倾向于认为用豆浆代替牛奶是一种更健康的选择。不过,绝大多数西方人很不喜欢豆味,所以美国的豆浆有一步去除或掩盖豆味的操作,而中国人就会觉得这样一点儿豆浆味也没有。对奶味的偏好和对豆味的排斥,是豆浆在西方不够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此外,豆浆在保存过程中比牛奶容易发生聚集下沉,这也给豆浆成为牛奶那样的方便食品带来了难度。保存难度高,加上市场需求量不是那么大,导致美国豆浆的价格远远高于牛奶。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对比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豆浆口味的不同喜好
B.剖析豆浆在美国市场上价格偏高的原因
C.探究豆浆在西方市场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D.指出豆浆打入美国市场所必需的技术手段
【答案】B
【解析】文段尾句为主旨句,介绍了美国豆浆的价格高于牛奶的两点原因。文段为分总结构,分的部分为并列关系,分别介绍了两点原因。所以答案为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