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如何选择一本好书
最近,碰到很多网友诉苦,不停地抱怨自己水平差、能力弱、方法少,书买得再多,学得再刻苦,水平却总是上不来,反而是越看越呆、越学越糊涂。对于此类朋友,笔者深表同情。按理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啥会出现这种迷惘的情形?笔者曾做了一个小测试,买了一本某网友看过的所谓名家的书,书很精美,但晦涩难懂、长篇累牍。挺佩服该网友,能耐着性子把书看了且是两遍,而笔者仅仅看了十多页就没办法再坚持。虽然,结局是之乎者也的东西大家都没弄明白,但网友的耐力却让笔者五体投地、刮目相看。
在此,没有刻意要去贬低一些书作者的意思,毕竟能编出教材来就绝非等闲之辈。但会写与会教是两码事。有些人天生适合做学者、做学术研究,自个写的方面有擅长,但也有些人写不出个啥,但教人的方法却能深入浅出地把知识灌输给别人,笔者大抵属最后一类。
菲尔丁说过:“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可能会把你戕害。”选好书尤其重要。如何选,笔者为大家分享点自己的看法:
一、书不要贪多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笔杆子,有不同的方法;每本书都代表一个作者教学的理念。如果刚好你要看的两本公文写作书,作者观点迥异、方法各有侧重甚至互有冲突。这个时候,你该听谁的?举一例,不同的书上单就讲话稿的分类就各有不同。作为初学者,该采用哪一种?如果想从中办发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或《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上找出标准答案,那是枉然,因为国标上根本就不涉及。因此,笔者建议,作为指导用书,合适的一本就够了,至少也应是一本一本的看。
二、晦涩的书别选
公文写作类书籍其实相当于大家公文写作学习的自学教材。理论上说如果有老师课堂教授,理解会好些。但作为离开校园在单位摸爬滚打的我们,很难再享受那份殊荣,大部分得靠自己学习的悟性了。也有人有机会参加本单位或上级部门办的公文写作培训班的,但那一两天的课其实也是没多大用处的。
自学,选本适合自己读的书就很重要了。选书的第一要件,就是书能看得懂。如果一本书在教你如何积累的功夫,三言两语就把积累的重要性说了然后能直接教你积累方法的必定是好书,但如果翻了三四页,还在告诉你为什么要积累、积累对你有什么好处、积累的国内外分析等等不着调理论的书,趁早扔掉得了。还有些书,夸张到翻看目录的时候会让你误认为是文学书或散文书,目录上全是些文绉绉的条目,单目录就能让人晕晕乎乎,那内容估计也是卖弄为主,教学为辅了。
三、认清自己的层次
其实,很少有书作者基于初学者的层次来编写教材,笔者翻看的很多书大抵如此。大部分是从自身现有的工作经历、写作方法来教大家公文写作。这就会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你是一个初学者,相当于小学生,而书作者老笔杆,已属教授级别,他把你当作了一名功力深厚的大学生侃侃而谈。因此,初学者不翻白眼、口吐白沫则实属万幸。因此,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其实挺重要。
好在,书作者可以不考虑读者的感受,但读者也有选择读或不读的权利。在此,笔者倒隆重为大家推荐两套好教材。
如果你是还没有基础的初学者,那么王群教授的《品味公文》绝对是你的首选。它不是低层次地简单讲解公文格式的条条框框的书,但语言通俗得让我们感动,理论如涓涓细流不知不觉就灌输给了我们。最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找不到一丁点说教的大道理,它只是在提醒读者写作当中应该如何去做,又要避免什么,如何去积累,如何去思考,如何去作为新手去提高。
如果你是已有基础想进一步提高的童鞋,那么谢亦森老师的《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套书绝对是你不二的选择。它是集作者几十年的机关写作积累,归纳出丰富而实用的写作实战经验,是站在“大手笔”的高度教导如何写出有内容有价值的以文辅政的工作报告、调研报告、讲话稿等。
至于其他的书,也有适合大家的,但笔者没有认真看过,也不好随意推荐,以免误人子弟,贻笑大方。当然,群众的眼睛终究雪亮,只要善于发掘,大家一定能选到适合自己的教材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