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不是潘金莲》火了,这也把中国的“上访”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2017年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现实与影像中有多少雷同?基层又有多少个李雪莲?多少个郑县长、马市长、储省长?这些就不得而知了。
笔者虽没有在信访部门工作过,也没有亲自接过访,但也有所见、有所闻。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访”的问题,与君共勉。
首先,我先说说“访”。大家注意,我没说“上访”,不突出“上”这个字,是觉得不能把访者自然地当成“下”,把领导当成“上”,领导跟群众本身就是平等的,说得到位些,本应是鱼和水的关系,血和肉的关系,但我国搞行政就爱这样叫,市里称县里为“下县”,去县里调研叫“下去调研”,县里去乡镇也说“下去”,从某种程度上就把自己摆在了高高在上的位置,还怎么能够摆的正自己的态度,怎么为人民服务?
我还见过某些信访部门的领导干部讲话中曾提到过“要变上访为下访”,说实话,这种错误很低级,谁是“上”?又把谁为“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马市长一直在强调四个字:“因小失大”。这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马市长错误地把民生疾苦当作“小”,自己的官位、利益、升迁作为“大”,深刻启示引人深省。
其次,我想谈谈“访”这个字。“访”,左侧是个“言字旁”,顾名思义,访者就要通过说话的方式,把故事说出来。故而政府要给访者说话的权利,让访者把事实说清楚、道明白,给他充分辨别的机会。但现实总是事与愿违,李雪莲就是个鲜明的例子,有多少人会坐下来,认真听她把故事讲完?消极应付、推诿扯皮,这正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体现,要坚决反对。
再次,我谈谈如何写好这个“访”字。
一要尊重访者
谁都不愿意成为一个访者,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谁愿意举个牌子跪在政府门口?如果问题能在当地解决,谁愿意奔波那么老远,去北京找个说法?所以,信访部门人员要放下有色眼镜,尊重每一位访者,首先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想法,如果问题都没搞懂,一股脑的只想让访者消失,束缚住访者,那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做法,那是土匪,是强盗,是打劫的。
二要问心无愧
有的地方,喜欢让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干部到信访部门去锻炼,到头来,能力没学到多少,基层的实情没摸透多少,倒学会了一些“制服”群众的方式,学会了如何“处理”信访事件。不得不说,我们有的地方政府实在没有把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我不是潘金莲》中马市长说不要“因小失大”,本该是一句正能量、未雨绸缪的话语,却成了自私的表现!如果每一名信访工作人员都能摸着自己的良心接访,每一例都能做到问心无愧,相信也不会有什么李雪莲、小白菜。
三要自觉担当
《我不是潘金莲》结尾,马市长与郑县长的对话,让每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深思。其实,说白了,李雪莲后期不访了,不是因为她的问题解决了,而是出了“特殊情况”,没有访的必要了。基层干部要做到勇于担当、自觉担当、负责担当,问题出在哪,就要解决在哪,要把解决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不对老百姓负责,就是对上级最大的不负责”!
《我不是潘金莲》,与其说是一场电影,倒不如说是为党员干部“量身定制”的教育片、警示片,阿谀奉承、圆滑势利、作风不实等等,片中都有了很好的体现。
看出李雪莲的艰难,看清中国官场特色,这些都不是影片的最终目的,观而后思,思而正己,方为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