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共洛宁县委办公室 转载 2017年10月01日 14:40:38
公文素材,诗词名句整理,拿走不谢!

6362529085850559949234833.png





公文素材,诗词名句整理,拿走不谢!


  俗话讲,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还有,“百行以德为首”,“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等等,这些讲的都是做人与做官、修身与立德的道理。


  ——摘自习近平著作《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2007年2月7日


  【原文】

  ……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典出南朝·《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之六》


  【解释】

  “百行以德为首”意思说各种好品行以德行为首。尚德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培养选拔干部的标准也历来将“德”列入首位,力求德才兼备。

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摘自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15日


  【原文】

  方今国势,无复雍乾财富之盛,骤语建置,微特黎民滋惧,即殊识之士亦徘徊瞻顾而不敢为。惟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 不足谋一域。诚欲延国命于累卵之巅,举危疆以图自保,则因势制地之术,固有不容不先振其纲维,而徐措其节目之细,则迁都之说尚焉。

  ——清·陈澹然《寤言·迁都建藩议》


  【解释】

  面对列强侵略与国势日衰,清末举人陈澹然于戊戌年(1898年)写就 《迁都建藩议》,提出著名观点:"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意为:不从长远角度思考问题,就难以谋划周全一时之事;不以全局利益考虑问题,就难以筹谋得当局部之事。


中国将始终做一个促进合作的国家。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摘自习近平在韩国首尔大学的演讲,2014年7月4日


  【原文】

  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孟子·告子下》

  【解释】

  孟子被尊称为“亚圣“,他的主要学说 “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坚持公平正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公平正义还远远没有实现。

  ——摘自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 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 而不闭 ,是谓大同 。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


  【解释】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意思是,在政治上最高的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选举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我们是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思想境界应该比封建十大夫高得多,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摘自习近平著作《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原文发表于2003年12月30日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释】

  杜甫这首歌行体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秋八月。“安史之乱”中,杜甫一家历经坎坷辗转来到成都,在西郊浣花溪边盖起一座草堂,有了栖身之所。不料,怒号的秋风卷走了草堂上的茅草,夜间一场暴风雨又袭击了他的茅屋,弄得屋漏床湿。运途多舛、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不朽诗篇。

  这首诗最为撼人心魄的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的善良愿望和博大胸襟,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庇:遮护。寒士:贫寒之人。全句表现了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面对着“床床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苦难处境,诗人没有仅仅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免受其苦,哪怕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宁苦自身以利众生的济世情怀。



(来源:整理自微信号学习中国)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公文写作】重要公文起草技巧规律(1):布局 公文技巧
多年起草文件、讲话等公文,有了一些感悟和体会。重要公文怎么起草?起草过程中有什么带规律性的东西?这里,跟大家谈一谈重要公文写作的几个问题。 布局 布局有四种: 一是纵向布局。
申论写作技巧:公文如何用序号表示结构层次 公文技巧
根据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及201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的相关规定,公文写作中的结构层次序数依次以第一层“一、”,第二层“(一)”,第三层“1.”,第四层“(1)”来标注。其中“一、”被称为一级序号,“(一)”为二级序号,“1.”为三级序号,“(1)”为四级序号。其他的序号,如1)、a.、a)都不在正规公文中使用。若有更小的层次,可以用①、②、③来进行标注,但由于人文类文稿的写作一般不超过四个层次,所以这种标注方式并不常见,也未在国务院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要求中出现。
小技巧丨让你的公文眼前一亮 公文技巧
观点一:靠人先得靠己 问题现象:不少菜鸟,初入文字岗位,领导一交待写作任务便六神无主、手足无措,病急了乱投医,便想着法子混入各大Q群、论坛,跪求大神指导、修改或代写。想想?在材料中鏖战的大神们自顾不暇,还能有时间为你捉笔代劳?能得到只言片语建议就不错。有幸得到大神耐心指点的,属中彩机率,可遇不可求。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