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春美 孙 颖 转载 2017年10月30日 09:24:33
公文写作切忌把工夫花在捣鼓字儿上

6362529085850559949234833.png




公文写作切忌把工夫花在捣鼓字儿上


李瑞环同志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指出:“我们有些文章写得不好,不是词汇不够多、句子不够美,而是动机上、内容上、方法上有毛病,在捣鼓字儿上花的时间太多,在研究事儿上花的功夫太少。”李瑞环同志一语切中当下公文写作的弊端,点中了各级机关“笔杆子”队伍中存在问题的要害。

        

这一现象看上去是个写作方法与技巧问题,实质是个文风、作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毛泽东同志1942 年2 月1 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说中,就曾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习近平同志指出:“党风决定着文风,文风体现着党风。”因此,加强党风建设必须从倡导优良文风做起,在拟制公文时切忌把工夫花在捣鼓字儿上。

        

先来讨论一个案例。某部撰写了一份《按纲施教抓落实以人为本求实效》的经验材料,如下(内容有删减省略———作者注):


按纲施教抓落实以人为本求实效

        

今年以来,××××以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为契机,依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试点工作,通过总结以往经验,增加科技含量,大胆创新方法,丰富教育手段,落实按纲施教,积极探索破解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难题,初步形成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机制,为部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树立“大教育”理念,采取新方法增强教育趣味性

       

二、构建“大课堂”格局,拓展新阵地增强教育针对性

        

三、形成“大合唱”机制,运用新手段增强教育主动性

        

四、创造“大众化”环境,创建新载体增强教育实效性

        

从这份经验材料的框架结构看,符合一般行文要求,从行文的字面看,作者也是下了不小的工夫的,四个层次标题非常工整对仗,每个标题里都有一个“大”“新”“性”。这样写行不行呢?仔细琢磨,问题多多。

        

1.总标题“按纲施教抓落实以人为本求实效”,乍一看还行,但经不住细抠。第一,作为上级颁布的法规,下级必须无条件贯彻落实,即所属单位必须依据《大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在的材料是介绍经验,你的经验是“按纲施教抓落实”,这样的经验是不是起点太低?或者说这如何能算是经验?第二,后面一句话“以人为本求实效”,包含的内容太多,“以人为本”问题太大、太宽,让人摸不着具体的做法,经验不具体、不聚焦。第三,文章的前言部分和四个层次标题,没有打到总标题的“点”上,也就是说,前言和四个层次标题与总标题,在内容上是不吻合的,相脱节的。

        

2.前言部分把主要经验概括描述为“通过总结以往经验,增加科技含量,大胆创新方法,丰富教育手段,落实按纲施教”,从写作方法上看,这是可以的,关键是内容概括得不好。第一,与总标题不呼应;第二,总体交待的五个方面的经验,角度不一致,大小不一致;第三,有的表述不准确。

        

3.四个层次标题看上去很“热闹”,但值得商榷,给人的感觉是在做文字游戏。第一,四个层次标题里面的“大教育”“大课堂”“大合唱”“大众化”,分别指的是什么,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关系,文章通篇只字未提,让读者很费解。第二,这“四个大”分别与后面的“四个性”是怎样的逻辑关系,似乎相距甚远。第三,四个层次标题中间的“四个新”,与前半句的“四个大”有什么联系,与后面的“四个性”有什么关联,似乎相距也比较远。第四,四个层次标题后面的“四个性”除了与前面的内容不相匹配外,它们的内涵交叉,大小不一,秩序不当。

        

4.每个层次标题里面涉及“点”太多,导致文章没有主题,逻辑混乱,既想写这个问题,又想说那个问题,结果什么问题也没有说清楚,使人看了不得要领。

        

由以上分析,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文章一定要有明确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生命,主题决定着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影响的好坏。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始终处于支配地位。一篇文章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运用各种技巧,都要受到主题的制约。主题是贯穿文章始终的一条主线,处于统揽全局的关键地位。主题不明确,文章选用的材料再典型精当,结构再天衣无缝,语言再清晰流畅,表达再新颖精彩也不可能成为好文章。如何提炼主题?就公文写作来说,如果所在单位党委首长有考虑的,那么按党委首长的意图办。如果党委首长没有考虑的,那么通常的做法是“问题入手”,从人们最关心的、所在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入手,选取和确定主题,使公文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从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还必须明确,文章的主题只能有一个,每个层次也只能集中说一个问题,多了自然就会乱。

        

第二,一定要把工夫下在研究工作上。应用性是公文写作的本质特征。公文写作都有一定的目的性,都是为了实际应用而进行的。拟制公文无论文字怎样表达,第一位的是要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说清楚、讲明白,因此,在实际拟制时,应该是怎样有利表达行文意图就怎样表达,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文字工整对仗,更不是做文字游戏。当然,如果能做到工整对仗、文字优美更好,但不要过于苛求。笔者认为,拟制公文要做到:在动机上,一定不能为写文章而写文章,要切实围绕行文目的,撰写出实际工作需要的文章;在内容上,一定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要切实从实际工作出发,撰写出反映客观实际的文章;在方法上,一定不能只图文字花哨,片面追求工整对仗,要切实依据客观情况,做到怎样有利于表达行文意图就怎样表达,让形式服务于内容。


(摘自:应用写作)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公文写作】重要公文起草技巧规律(1):布局 公文技巧
多年起草文件、讲话等公文,有了一些感悟和体会。重要公文怎么起草?起草过程中有什么带规律性的东西?这里,跟大家谈一谈重要公文写作的几个问题。 布局 布局有四种: 一是纵向布局。
申论写作技巧:公文如何用序号表示结构层次 公文技巧
根据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及201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的相关规定,公文写作中的结构层次序数依次以第一层“一、”,第二层“(一)”,第三层“1.”,第四层“(1)”来标注。其中“一、”被称为一级序号,“(一)”为二级序号,“1.”为三级序号,“(1)”为四级序号。其他的序号,如1)、a.、a)都不在正规公文中使用。若有更小的层次,可以用①、②、③来进行标注,但由于人文类文稿的写作一般不超过四个层次,所以这种标注方式并不常见,也未在国务院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要求中出现。
小技巧丨让你的公文眼前一亮 公文技巧
观点一:靠人先得靠己 问题现象:不少菜鸟,初入文字岗位,领导一交待写作任务便六神无主、手足无措,病急了乱投医,便想着法子混入各大Q群、论坛,跪求大神指导、修改或代写。想想?在材料中鏖战的大神们自顾不暇,还能有时间为你捉笔代劳?能得到只言片语建议就不错。有幸得到大神耐心指点的,属中彩机率,可遇不可求。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