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络 转载 2017年10月16日 16:46:22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大讨论心得体会

6362520123308236617005681.png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大讨论心得体会

  

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短短的十二个字,高度概括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继续革命和加强执政能力,继续走群众路线,如何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又一个考验。通过认真的学习,我认为提出并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三个问题,是当今我们事业面临的一项非常严肃的政治任务,正确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问题之关键所在。


为了谁?或许大家都明白“一切为了群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我个人认为,如何“为”才是关键。是蜻蜓点水,还是全心全意;是把群众挂在嘴边,还是把群众放在心里;是喊破嗓子为群众,还是甩开膀子为群众?其结果自然大相径庭。如果蜻蜓点水,光把群众挂在嘴边而非心里,光喊破嗓子为群众,而对群众疾苦默然视之,淡然处之,那就不可能把与群众的关系搞成鱼水关系,只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把群众装在心里,为了群众利益出发,干成事、干好事、并坚持到底,才能与群众血肉联系,把与群众的关系搞成鱼水关系,我们党的根基才能更为牢固。作为一名党员,那就是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投身于自己所从事的日常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同时,加强党性修养和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慎独意识和自律精神,在平时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有集体观念,顾全大局,团结互助,勤恳踏实的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


依靠谁?一切依靠群众,群众中珍藏着智慧,蕴藏着真理。只有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理解群众疾苦,才能避免关起门来决策,闭着眼睛空谈。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并把一切为了群众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才能真正做到依靠群众;只有贴近群众生活,贴近群众愿望和诉求,贴近群众的心灵和情感,才能在不断密切与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中做到依靠群众,群众也才能甘心情愿的,积极主动地让我们依靠。


我是谁?这是三个谁中的关键问题,只有真正把握我是谁,才能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我是谁?首先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群众,了解群众,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自己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得失的第一标准。不断锤炼党性,纯洁思想,提高修养,才能摆正位置,认清自己,端正态度。我是谁?我是人民服务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站好自己的位置,干好手中的活。一方面要注意提升自身素质。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了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才能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提高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二是要加强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三是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应急处理的能力,强化为民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另一方面要用心用情真诚为群众服务。深入居民群众家中去多了解、多调查、多研究,真正从居民群众当中了解到他们想什么、干什么、需要我们帮助什么,了解到他们的所想、所需、所盼,真正起到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作用。妥善处理和化解居民群众的矛盾、纠纷及各类诉求,切实解决居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用心为群众服务。总的来说,只有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加强责任心的落实等,才能更好的为居民群众服务,才能得到居民群众的认同和肯定。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原创|躬身“三进” 俯身为民 日常公文
走村入户,深入基层一直是遴选的热点话题,结合自己身边的下乡活动写成。
【公文写作】重要公文起草技巧规律(1):布局 公文技巧
多年起草文件、讲话等公文,有了一些感悟和体会。重要公文怎么起草?起草过程中有什么带规律性的东西?这里,跟大家谈一谈重要公文写作的几个问题。 布局 布局有四种: 一是纵向布局。
申论写作技巧:公文如何用序号表示结构层次 公文技巧
根据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及201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的相关规定,公文写作中的结构层次序数依次以第一层“一、”,第二层“(一)”,第三层“1.”,第四层“(1)”来标注。其中“一、”被称为一级序号,“(一)”为二级序号,“1.”为三级序号,“(1)”为四级序号。其他的序号,如1)、a.、a)都不在正规公文中使用。若有更小的层次,可以用①、②、③来进行标注,但由于人文类文稿的写作一般不超过四个层次,所以这种标注方式并不常见,也未在国务院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要求中出现。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