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听民意,网下解民忧。在湖南,从省委书记、省长到基层干部,互联网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开展群众工作的新平台。2015年,红网两大问政平台共收到各级党委政府回复留言2.5万条。2016年,回复数量仍在不断增长,最多时一个月超过3000条。(7月17日《人民日报》)
时下,一些地方的党员干部通过网络问政、微博问政等形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其本意是以网络为渠道,为群众释疑解惑、解决难题,让群众办事不跑冤枉路。无须讳言,现实中仍然有部分领导干部对网民的诉求,持有抵触情绪。他们甚至把网民的需求,当成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把网民的批评,当成是“消极言论”。网络问政仅停留在“问了、答了的层面上,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真正解决”,那只会冷了群众的心,群众自然会远离网络问政。此次《人民日报》重磅推出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湖南经验,无疑给这些错误认识当头一棒。
网络问政要取得实效,关键要解决问题,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书记省长心里装着群众,主动回应群众的每一件“小事”。据统计,“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徐守盛的网络留言回复量近1200件,自2014年3月以来,几乎一条不落”。此外,网友给“省长信箱”的留言或投诉,通过转交、交办、告知、直接回复等多种形式进行处理。2015年一年,按期办结率达到93.6%。因此,党员干部要有一颗为群众服务的热心。党员干部的心里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既要在问政时作出承诺,更要在问政后兑现承诺,真正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解决好、处理好。惟其如此,才能让网络问政成为干部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才能实现从“听民意”到“解民忧”、从“网联网”到“心连心”的融合。同时,要让网络问政取得实效,还要有机制做保障,要出台文件,建立网民留言办理机制,确保“有办理、有回复、有审阅、有解决”,对不及时办理或弄虚作假的,要严肃处理。
党员干部只有一心秉承“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服务理念,热心真诚听民意,真抓实干解民忧,才能取信于民。群众利益无小事,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只有真正为群众解决问题,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