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政策制定的“坏”倾向
我国地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新常态下,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凸显造成了政策制定的极其复杂性。可以说,中国政策的制定没有“一蹴而就”的药方,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妙计,更没有“一成不变”的良策。
“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政策不仅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行的滋养”。什么是好的政策?好的政策能切实解决老百姓的需求,引导公民尊重秩序,树德向善。反之,则是“坏”的政策。我们在制定各种政策,一定要时刻警惕政策制定背后隐藏的错误理念、不良倾向。因为坏的政策虽然是“一纸公文”,但却会危害“千家万户”。
首先,要警惕的是“关门主义”倾向。一些领导干部喜欢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制定政策只是象征性地征求群众意见。习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什么是乡亲们的“哭和笑”?“哭和笑”代表的是群众的强烈意愿。如何看到乡亲们的“哭和笑”,这就需要我们广开门路,决策多让群众参与、多让群众说了算,最大范围地听取群众的意见,最大程度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要警惕的是“功利主义”倾向。“功利主义”的表现是不顾集体利益、公共利益,制定政策只考虑个人或部门的利弊,只打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逐利性,趋利避害属正常现象。因此,许多人对政策的评价往往受自身利益角度影响。当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限塑令”时,就引发了不少争议:一些商家之所以反对,是怕影响其销售业绩;一些消费者之所以反对,是因为增加了经济成本和生活不便。但是作为决策者应该摆脱“功利思想”,表现出足够的理性约束,履行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进一步说,决策者还需运用政策来引导公民树立“理性思维”,更加全面、客观、成熟的审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用更加理性和包容的心态对待和执行政策。
最后,值得警惕的是“实用主义”倾向。“实用主义”的政策往往缺失人文关怀、道德善意,只是机械地解决问题。“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同样的道理,“好的政策能提升人的德性,坏的政策能败坏人的品行”。今年,中国旅游局出台了《游客不文明行为纪录管理暂行办法》,将游客破坏古迹、环境卫生等行为纪录纳入“黑名单”,并向全社会进行通报。其政策表面上看是惩罚性条款,也不能“实用”地整治大量不文明现象,但其本义却是教化人的的内心,重塑文明旅游观念,维护国家文明形象。这样的效果是“润物细无声”,但却最容易根植于人的精神世界。
“治大国如烹小鲜”,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都应“如履薄冰”,时刻防止出现各种不良倾向。唯有如此,在政策制定之后,才能经常看到乡亲们的“笑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