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文写作之家 转载 2017年10月17日 16:49:17
调研工作取得实效必先磨亮这“四把利斧”

6362529085850559949234833.png




调研工作取得实效必先磨亮这“四把利斧”


第一把:精准审题,把握立意


调研课题基本是上级单位下发一个红头文件,表格中罗列出20-30个重点调研课题,涵盖“人才引进、员工培养、企业文化建设,党组织发展、党员党性发挥、‘三严三实’好方法、‘两学一做’好经验,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领域。其实无论何种题材,波及哪块领域,其固定格式和用途,基本大相径庭,相差微小。文章致胜的关键则在于:内容是否接地气,问题归纳是否犀利,意见建议是否可行。

 

今年,有幸担任了调研文评审组组员,认真学习了近220篇文章,有的文章确实让人拍案叫绝,自叹不如。但也有的同志,审题不明,逻辑不清,错误很明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跑题”。可能大家认为调研文的课题是“话题”而非“命题”,而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调研工作本身就是一件耗时长,挖掘慢,撰写难的苦差事,如果把握不好课题导向的脉搏,很容易跑偏、跑远、跑错,出现词不达意,重难点混淆等低级错误。所以,对于自己的选题,务必要吃透、悟透、钻透。

 

我在2015年、2016年撰写的都是关于企业文化建设方向的课题,一个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与员工成长的关系研究》,一个是《企业的责任意识调查研究》。这两个课题涉及面较广,内容涵盖多,调研量大,我则采取较为简单的框架结构,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企业问题提出后又应当怎样做?这种框架虽然老套,但是基础刚劲、扎实,也能顺畅的阐述课题定义、必要性,从而理性透晰问题,反映自我观点,提出应对之策。

 

当然,这样可能导致篇幅过长,但只要做到框架清晰,标题简洁,提炼精准,成文也将是一个不太差的文章。


第二把:拓宽载体,深入调研


调研,调研,“调”是“研”的前提,“研”是“调”的目的,至于怎么“调”,还真是大有学问。我在参与评审的过程中,见到文中有问卷的、有走访的、有抽检的等等,而我则一直采取“问卷+走访+座谈”的研究方式,这样会更接地气、传实情、表民意,也能把主要成果和具体问题,客观真实的反映出来。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问卷——主要采用纸质问卷和网页问卷的形式,显然后者的成果较为显著。通过对问卷的归纳、统计,能够准确的进行数据分析,这也是比较常用的论证方式,也能为下文的“问题提出”、“观点阐述”、“意见表达”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和保证。

 

走访——在撰写《企业核心价值观与员工成长的关系研究》中,我从企业价值观对员工成长、发展提供哪些帮助?取得哪些成果?又有怎样的双边依附关系?开始切题,通过走访相应的业务精英和青年骨干,并穿插了他们的先进事迹报道和各自成长经历感悟。这样一来符合了调研文文种要求,二来也反映了客观实际,三来通过这个窗口和平台,也向外展示了,企业通过核心价值观培养出优秀员工的可喜成果。

 

座谈——在《企业的责任意识调查研究》中,我则调研了企业通过哪些案例?怎样进行责任意识建设的?取得了哪些成就?又有哪些不足?其实,找到这些答案,最直白的方法就是走访相关部门,因为任何成果都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长期努力、合作的结果。

 

此种调研方式,也是提升部门之间协作力,促进部门良好沟通,拓展部门资源整合的良好契机,在经过连续两年的“问卷+走访+座谈”的形式,我也发现了诸多以前看不到的问题,摸不透的规律,解不开的疑惑。


第三把:反复斟酌,囊括提炼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个好的调研文必须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调研,才能“有依据、有实例、有底气”的开展撰写工作。否则一切则是空谈和扯淡。

 

记得《企业核心价值观与员工成长的关系研究》,自己前前后后反反复复修改了39遍,定稿后又听取了导师的诸多批评和意见,最后在领导那才一次性顺利过关。

 

其实,不仅仅是写文章,无论做任何工作,都要有一颗“匠心”精神,攻坚毅力,都要有一颗要求到极致,行文到顶峰的决心和狠劲。对于标题的囊括,要讲究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部分到整体。


第四把:坦诚交流,解决问题


在参与评审的过程中,偶然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全文只有“定义”没有“意义”,只有“意见”没有“建议”,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困难”没有“方法”。

 

调研工作最忌讳的就是讳疾忌医,满篇空话、套话、官话、大话。因为你能看到的问题,别人一样也可以看到;你能指出的缺点,他人也定能发现;如果全篇都是在查不足、找缺点、提意见,没有相应可行的建议、对策和方法,我认为这是极其不可取的。调研的目的不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是如何科学的、理性的、辩证的解决问题,规避风险,是为了更好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刮骨疗毒,追本溯源,斩草除根,从而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如果说指出问题需要勇气,那么解决问题则需要智慧。一篇文章想要惊人、出彩,就必须提出适合的、可行的、缜密的规划和具体步骤,这样才能有说服力、感染力、号召力。例如,我在撰写《企业的责任意识调查研究》中,提出了第二标题的某一个对策“树立责任意识管理目标、加大组织宣传教育力度、发挥责任先锋模范作用”。因为在具体的责任意识建设中,确实存在了目标管理的缺失,榜样宣传的不足等问题,所以综合权衡,酌情考虑从这几个方面来提出个人观点。

 

调研工作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火花激荡的工作,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在最后开展研讨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自己身份和位置,言辞和表达方式,如果某项工作、事宜确实做的不足、不够,可以私下讲,中肯提、详细说,因为这样便与他人接受和接纳,让人心生感激和敬佩。反之,如果在研讨会中一盆冷水泼出去,直接否定了他人或他部门的工作方法和成绩,难免会造成彼此心中的膈应和不满,小则翻脸,大则树敌,得不偿失。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当他人在研讨交流会中提出中肯、坦率的批评意见和建议时,一定要虚心接受,深刻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下一步工作中砥砺前行,再创佳绩。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公文写作】重要公文起草技巧规律(1):布局 公文技巧
多年起草文件、讲话等公文,有了一些感悟和体会。重要公文怎么起草?起草过程中有什么带规律性的东西?这里,跟大家谈一谈重要公文写作的几个问题。 布局 布局有四种: 一是纵向布局。
申论写作技巧:公文如何用序号表示结构层次 公文技巧
根据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及201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的相关规定,公文写作中的结构层次序数依次以第一层“一、”,第二层“(一)”,第三层“1.”,第四层“(1)”来标注。其中“一、”被称为一级序号,“(一)”为二级序号,“1.”为三级序号,“(1)”为四级序号。其他的序号,如1)、a.、a)都不在正规公文中使用。若有更小的层次,可以用①、②、③来进行标注,但由于人文类文稿的写作一般不超过四个层次,所以这种标注方式并不常见,也未在国务院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要求中出现。
小技巧丨让你的公文眼前一亮 公文技巧
观点一:靠人先得靠己 问题现象:不少菜鸟,初入文字岗位,领导一交待写作任务便六神无主、手足无措,病急了乱投医,便想着法子混入各大Q群、论坛,跪求大神指导、修改或代写。想想?在材料中鏖战的大神们自顾不暇,还能有时间为你捉笔代劳?能得到只言片语建议就不错。有幸得到大神耐心指点的,属中彩机率,可遇不可求。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