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和启示
一、江门市发展实体经济的主要做法
江门市现辖蓬江、江海、新会3区及台山、开平、鹤山、恩平4个县级市,辖区陆地面积950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956平方公里。2012年江门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910.08亿元,同比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珠海5.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多于珠海63亿元。2013年,江门市GDP、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目标分别为8%、14%、11%、11%。江门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江门目前发展水平与珠三角的身份还不相符,离标兵越来越远,离追兵越来越近”,提出了“发展经济仍然是江门的第一要务,当前的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强调“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都必须把实体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江门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主要举措有:
(一)坚持“五个并重”。一是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与促进大企业发展并重。坚持“建大平台,招优质项目”,先后引进了南车、台山核电、新会电厂、亚太纸业、富华、海信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在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同时,始终将扶持发展好中小企业作为江门加快发展的主力军,制定了推进“三促一帮”的20条实施意见,出台了扶持中小微企业的50条具体政策措施,涉及财税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引导自主创新、帮助开拓市场、营造公平环境等内容,其中由江门市财政安排设立的10项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总额达8356万元。二是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与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并重。江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1/4,而同时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达到1/3。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有发展的空间,重要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注重促进增资扩产并重。成功举办2012年招商推介会,推进4大类、126个优质项目向全社会招商,总招商金额约1000亿元。将促进优质企业增资扩产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对全市拟增资扩产的重点项目进行摸底,把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一梳理,按照“一企一策”的做法抓好落实,在土地指标等稀缺资源上重点倾斜。2012年全市增资扩产项目达329宗,总投资300.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31.7亿元,其中增资扩产的外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和合同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市的七成和六成。四是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加强生态保护,不断改善宜居环境。五是经济建设与民生建设并重。全市各级财政民生投入84.9亿元,增长18.49%。
(二)突出“三个主抓手”。一是抓园区。以江门国家高新区、银洲湖纸业基地、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江门轨道交通产业园为主平台,拉动经济加快发展;推进高新区“一区多园”规划建设,抓好“三资融合”和“新三板”试点工作。二是抓产业。抓好LED、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制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研究产业链的主攻方向并制订有关扶持政策。抓住省市共建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契机,推进汽车配件产业链招商。制订扶持政策对食品饮料、保健品、化妆品、化工涂料等税收效益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加以扶持。同时加快工业创意设计、现代物流业等支撑实体经济的服务业发展。三是抓企业。重点扶持骨干龙头企业,推动全市近4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上市企业,引导上市企业、拟上市和“新三板”企业募集资金能全部投入到江门地区扩大再生产;继续帮扶中小微企业发展,减轻企业负担;大力支持企业增资扩产,以“一企一策”方式帮助企业解决“瓶颈”问题。
(三)重点培育“三个新增长点”。一是海洋经济。抓住省市共建海洋经济强市及港珠澳大桥动工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整合新会崖门出海口和台山沿海及川岛区域,推进大广海湾区规划建设,核心区规划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争取上升到省甚至国家的战略规划,努力打造粤港澳合作综合实验区、江门发展的新增长极。利用好“海域使用直通车”试点政策,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广海湾争取年内处置香港惰性拆建物料1000万吨、围填海80公顷。二是旅游经济。继续做好旅游资源的“内外整合”,全力打造生态文化、滨海度假、休闲侨都三大旅游产业集聚区,提升与港澳、珠三角、外省及国际旅游合作水平,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三是城市经济。研究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重点在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土地储备与交易管理体制、招标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步伐。
二、几点建议
(一)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当前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在特区政策优势越来越淡化的情况下,在争取上级资源支持越来越难的情况下,各级部门要将经济发展摆在首要位置,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借鉴先进地区先进经验,研究推动加快发展的好举措好做法。
(二)促进优质企业增资扩产。优质企业增资扩产项目用地少、见效快,而新的招商引资项目周期长、见效慢。建议要将引导企业增值扩产与加强招商引资并重,每年对全市拟增资扩产的重点项目进行摸底,把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一梳理,按照“一企一策”的做法抓好落实。同时,积极研究出台促进优质企业增资扩产的意见,在土地指标、财税等稀缺资源上重点倾斜。
(三)打造珠中江澳“一程多站”旅游线路。江门旅游资源丰富,如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雕楼、恩平地热国家地质公园、上下川岛、小鸟天堂、圭峰山等。建议充分利用珠中江一体化合作机制,以及落实CEPA、加强与澳门的合作,利用横琴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今年将对外营业的有利契机,整合旅游资源,共同打造珠中江澳“一程多站”的旅游线路,共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形成区域联动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
(四)加快横琴新区建设步伐。江门市大广海湾区的规划已正式上报省,成为省级新区指日可待,也有望成为粤港澳合作重要平台。大广海湾区有辽阔的海岸线和海洋资源,随着港珠澳大桥建成并连接西部沿海高速,必将成为发达地区包括港澳地区经济拓展的腹地。在吸引港澳资本参与开发上,大广海湾区有着自身独特优势,对横琴未来的发展也是一种挑战。建议横琴新区要确保先行优势,推动横琴各项优惠政策加快落地,同时密切关注大广海湾区的发展动向,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错位发展,共同打造粤港澳紧密示范合作区。
(五)加强珠江两地战略合作。珠海江门两地肩负着推动广东西部加快崛起的责任和使命,建议要推动两地在海洋产业发展、旅游业对接以及劳动力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战略合作,积极探讨谋划江门先进装备制造业与高栏港经济区的大交通大港口的有效对接、与横琴新区各项优惠政策的充分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