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络 转载 2017年10月29日 11:38:27
申论答题技巧:应用文写作技巧之新闻稿

应用写作头图.png

 在公务员考试中,应用文写作题是比较常考的题型之一,而应用文的涵盖面比较广泛,常见的有报告、发言稿、新闻稿、函、请示、批复、意见等。歩知网整理了申论新闻稿每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写作技巧与格式,并针对真题进行详细讲解练习,帮助考生,获得2017年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



  一、新闻稿的定义



  新闻稿是公司/机构/政府/学校等单位发送予传媒的通信渠道,以公布有新闻价值的消息。通常会用电子邮件、传真、书信(电脑打印)形式分发予报章、杂志、电台、电视台(电视网络)、通讯社的编辑,亦有专业公司提供分发商业新闻稿的服务。不少新闻稿是通知各大传媒有关记者招待会的消息。新闻稿异于新闻,新闻稿是鼓励新闻记者在该题材上撰写的稿件。



  二、新闻稿的六要素



  六要素:包括:“五个W”: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一个H”:How(如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新闻稿的组成部分



  1、标题: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2、导语: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用最简明的语言把消息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告诉读者;像诱饵一样把受众吸引住,使他们有兴趣往下看,欲罢不能。这就是所谓的“凤头”。


  3、主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要毫不矫柔造作,极少形容雕琢、清晰无误地把事情说清楚; 内容要足,信息量要大。所谓“猪肚”。应按“时间顺序”或“ 逻辑顺序”写作。


  4、背景:新闻背景又称为“事实背景”。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写消息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受众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5、结尾:结尾,对消息来说不是很重要。马克吐温说:“故事一讲完,文章即结束。”事实写完文章就止,结尾就在事实之中。所谓“豹尾”。消息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


  下面我们按照每个部分进行常见新闻稿写作技巧的详细讲解。



 四、标题的三种形式



  1.多行标题。


  主要是三行标题,由引题、正题和副题组成。引题也称眉题,它的作用是介绍背景,烘托气氛,引出正题。正题也称主题,它的作用是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新闻的中心思想。副题也称子题,它的作用是介绍与正题有关的情况,补充正题,如点明意义,指出结果等。例如:


  44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齐聚亚的斯亚贝巴


  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举行


  温家宝和10余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



  2.双行标题。


  是由引题、正题或正题、副题组成。正题一般都有实质的内容,因此也称实题;副题和引题一般是对气氛的烘托、意义的阐述,因此又称虚题。双行标题一般是虚实结合、彼此呼应、互为补充的。例如:



  枪声骂声传媒声 声声应和 股价汇价石油价 价价波动


  萨达姆被捕搅动全球市场



  再如:



  让造林与造纸牵起手来

                ――关于加快中国造纸工业发展的思考



  3.单行标题。


  单行标题指只有正题的标题。这种标题要求突出主题,简明、醒目。例如:


  让信息技术惠及全人类



五、导语写作的12大方法



  1.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6.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7.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8.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9.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0.欲擒故纵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欲擒故纵”。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11.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12.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六、 主体的三种结构



  1.时序结构。


  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这种结构可以使读者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有一个鲜明、完整的印象。如例文《引滦工程昨日全线试通水》一文,以时间为序,从上午“10时整”写到“晚8时”为止。


  2..逻辑结构。


  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主次关系等来组织安排层次。如例文《欧洲央行为何听任欧元升值》一文,以逻辑为序,从美元贬值、欧元升值的原因,写到如何防止该事态继续扩大的方法。


  3.时序与逻辑二者兼有的结构。


  对主体的写作,要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内容充实、紧扣主题;注意剪裁、详略得当;简洁明确、生动活泼等。



 七、三种常见背景材料



  1.对比性材料。对人物或事物的正反、今昔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突出其重要意义。例如《商办工业异军突起》这篇新闻的导语中写到:“昔日以设施简陋、前店后厂的小作坊形象出现的商办工业,如今年总产值达1200多亿元,其中商办食品工业占全国整个食品工业产值的第一位……”这里“昔日……”就是一条对比性背景材料,如果没有这个背景也就谈不上“异军突起”。


  2.说明性材料。即对所报道的事实中有关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做出介绍与描述。例如一篇报道山东省栖霞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多种经营的新闻中这样写到:“栖霞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共有大小山头岭背3650个,总面积306.7万亩;山滩、水面、村庄占209万亩,发展多种经营的条件是较好的。但是过去片面抓粮食,多种经营停滞不前。县委为领导农民尽快致富,确定在继续抓好粮田生产的同时,向山滩水面进军,发展多种经营。”这段背景材料重在说明栖霞县的地理条件、生产基础及领导的决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栖霞县的生产经验。


  3.注释性材料。即对新闻报道中涉及的概念、原理及名词、术语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中的有关内容。例如《商洛订单劳务让民工放心》这篇新闻的开头写到:“12月13日,陕西商洛市40名合同制民工从商洛起程,踏上南下打工的旅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40名民工对往哪里去,干什么,挣多少钱心里早已有了底,因为人力资源公司已经替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务合同。民工们称这叫‘订单’劳务。”在这段文字中,注释了什么叫“订单劳务”,方便了读者对新闻内容的正确理解。



八、结尾写作的常用方法



  1.小结式。对所报道的事实或意义作简要概括,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如:



  总之,大众了解货币市场基金还需要一个过程,基金管理公司和监管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及货币市场基金本身作用等方面的原因,货币市场基金的出台虽会对我国的居民储蓄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出现“储蓄大搬家”的情况。

  (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2日《担心储蓄搬家 我看大可不必!》)


  2.启发式。在讲完主要事实后,用启发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如:


  看着厂区内堆积如山的麦草和滚滚流淌的黑水,人们不禁要问:卫运河何日能变清?

  (摘自《人民日报》1999年10月20日《卫运河水何日清》)

  

  3.激励式。用激情的语言,激发读者的热情。如:


  百年轮回,沧桑巨变。奔腾的珠江水见证了这120年的岁月,春花秋实的白云山聆听了电信人的笑声。广州电信正以其独有的魅力日趋走向成熟,以更强的实力、更新的面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综合竞争力的华南现代通信中心,实现几代电信人的梦想!

  (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2日《世纪寻梦》)


  4.意义式。指明新闻的重大意义。如:


  访问是短暂的,但友谊是长存的。中国有一句古诗:“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这次,温家宝总理的美国之行,促进了中美友好,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推动了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

  (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2日《加强合作 互利双赢》)


  5.展望式。在报道完主要事实后,进一步指出事情发展的必然趋势或必然结果。如:


  据悉,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已经将上市日程安排在明年初,还有不少保险公司将目标定在国内的A股市场。通过更为透明和规范的动作,中国保险业必将进入更快速的良性发展。

  (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2日《国际风云测试我保险业虚实》)


  6.号召式。根据报道的事实提出具有号召性的意见,激励读者为实现某一目标而行动。如:


  他(温家宝)说: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九、公务员考试真题分析


  【申论真题】


  题目:根据“给定资料3”,假设你是一名社区工作者,资料中反映的事例都发生在你所工作的xx社区内,请你以“社会新风尚”为主题,给社区网站写一篇新闻稿。(30分)要求:内容生动、全面、语言流畅,300~400字。【2015年陕西省考真题·第五题】



  【申论范文】


  新习惯引领健康新生活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新的“习惯”已渐渐融入了我们生活当中,如网上购物、网络挂号与购票等已成为大家首选的生活方式。这些新方式切实告诉我们要关注社会新变化,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新习惯”。


  “托关系”的时代正离我们远去,“新习惯”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互联网的运用,便捷了交流与消费方式、提供了更便捷而广阔的平台。可以说,“新习惯”的有效推进,体现了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对我们的切实作用,也对社会健康消费模式的转变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看待与养成“新习惯”。一方面是要有效接纳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以往的陈旧观念。如改变“托关系才能办得了事”的想法,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新习惯”。另一方面,在养成“新习惯”的同时,要以自己言行影响身边人、带动身边人,不断提高新生活方式的参与度,让大家的生活不落后、工作更便捷。


  “新习惯”有效引领我们健康、便捷的新生活,只要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并养成“新习惯”,健康、便捷的生活就在我们的手中了。作为未来时代的主人,我们要携手共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新风尚而努力!



  【申论批改】


  这道题简单来说就是要求结合题目的要求和材料,写一篇新闻放到社区网站里面,这对于在备考的时候每天关注申论热点、时政热点的我们应该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对于这篇新闻稿具体需要注意:


  一、新闻的格式比较简单,只需要呈现标题与正文;


  二、在内容上,首先是要结合材料,看到大家新的生活方式选择所带来的便捷,所以,在作答时,首先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概述,并适当的结合社会发展背景分析“新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倡议,在作答的最后,再联系社会新风尚进行内容上的提升。


  三、语言方面,由于这是一份供社会大众阅读的新闻稿,所以语言表述上要做到通俗易懂,富有倡议性。



  总结:


  看了相关的案例和分析,我们发现其实新闻稿并没有大家相信中那么难,希望大家通过本次的学习,下次再遇到新闻稿写作的时候应该知道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把握。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原创|申论文章如何招招制敌之第六招 ——开头入题 大作文
申论要想抓住人的目光,如何开头是大课题,这篇教你怎样在开头入题,一下取得老师的欢心。
原创|申论文章如何招招制敌之第五招 ——妙定标题 大作文
得高分的申论文章一定是有一个上等的标题的,这里我也对标题的拟定要求做了一个总结,大家可以根据要求在每次写文章拟题目的时候对自己的题目有一个正确的审视。1、标题应结合论点。我在之前
原创|申论文章如何招招制敌之第四招 ——找准分论点 大作文
递进式分论点顾名思义,就是分论点层次依次加深,有的是内容,有的是程度。总体来说分两种类型。①角度由浅入深、由小到大递进。这种形式各分论点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