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祖国未来弘扬黄河精神
谈起黄河精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历史、是过去、是先祖的生活方式,它仿佛只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只是凭吊和缅怀的对象。总之,人们会从历史进步的角度,认为黄河所象征的农耕文明,已被现代的工商文明抛在身后,“黄色文明”应该被“蓝色文明”所取代,因此,黄河精神似乎表达的是一种僵化和落后的文化。但我们要问,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不是,那么,在现代化高歌猛进的当今时代,我们该弘扬什么样的黄河精神呢?
事实上,黄河精神不但没有“奔流到海不复回”,反而还能在这个以工业、商业、科技为经济基础的现代社会绽放出它特有的意义和价值。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化精神属于上层建筑,它必然要对经济基础构成一定的反作用。黄河精神的“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现代社会所亟需的。
黄河精神不是河流本身的精神,而是人的精神,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群众在生生不息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如同血脉与天性一样的人格结构。黄河的丰裕造就了人的乐观,黄河的浑浊造就了人的质朴,黄河的善变造就了人的勤劳,黄河的肆虐造就了人的勇敢。在与黄河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中,人们团结互助、诚实互信。而且,如果说黄河是母亲河,那么,被它所哺育过的儿女永远都会觉得是一家人,他们既顾小家也顾大家。总之,黄河精神凝聚了中华儿女诸多的传统美德。更重要的是,黄河精神是一种成熟的人格精神,它早已内在于人们的生长和生活之中,像一个秉性健全、人格丰满的成年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生活和行为方式。
这样的精神传统能够仅仅是历史吗?当然不能!而且,它恰恰能够成为建构未来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近代以来,在向外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迷失了自己的精神传统,造成很多问题。我们能够招商引资,为什么不能引来诚信呢?我们能够学习科技,为什么学不到创造力呢?我们能够增长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为何总是在“软实力”上积弱难振呢?实际上,黄河精神在很多方面都能弥补或者纠正现代社会的各种偏差。黄河精神中的质朴生活不就是现在所倡导的低碳生活吗?它的团结互助精神不正能够平衡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主义至上吗?它的勤劳精神不正能消除商业行为中的不劳而获思想吗?它的诚实守信精神不正是现代中国最为或缺的吗?古人在治黄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而且,民族的精神是成熟的内在品格,它不可能只通过外在的经济、制度、科技等力量来建构,恰恰相反,这些外在力量正需要一个健康的内在品格将它们凝结起来。作为中国内在精神重要一环的黄河精神,不正是我们建构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吗?本来具足,何须外求!
珍惜和重视黄河精神,绝不是缅怀历史凭吊古人,而是着眼于我们的未来,放眼于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特有位置。我们应该积极地挖掘、发扬和传承这种内在的精神,为建构一个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社会而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