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民网 转载 2017年10月15日 19:01:19
“无现金社会”网络安全须给力

   社会头图(长).png



       信息安全是“无现金社会”面临的最大考验,窃取、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屡屡发生,这既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起实时、动态、给力的安全监控和预警机制,更要求网络技术层面筑牢防护墙,避免漏洞、防微杜渐,提供安全支付环境,切实打消大家的顾虑。

  目前,中国各级政府正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行动,“无现金社会”发展迅速。2016年全国已有357个城市入驻第三方移动支付城市服务平台,包括车主服务、政务办事、医疗服务、交通出行、生活缴费等在内的9个类别共计380项服务,为超过1.5亿用户提供简单便捷的服务体验和无现金支付的便利。有超过10亿人次使用“指尖上的城市公共服务”,比上年增长218%。(3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互联网+”深入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成长,“无现金社会”悄然来临,市场主体和广大公众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而一段时期以来曝光的某些网络诈骗、隐私泄密事件无疑也提示我们,须格外正视虚拟网络潜藏的诸多风险,建立起更加严密的防控体系,最大限度地规避“无现金时代”可能滋生的安全隐患,确保金融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可靠保障。

  社会诚信建设夯实基础。“无现金社会”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银行卡、二维码支付、NFC(近场支付)、票据等各类支付工具的应用,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要求具有相应的信用机制相匹配、做支撑。各有关部门之间基于大数据共享,加强联动、深化协作,建立起全覆盖的诚信信息系统,对失信行为形成有效预警和有力约束,显然必不可少。

  网络技术提供坚强后盾。信息安全是“无现金社会”面临的最大考验,窃取、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屡屡发生,涉及交通、物流、医疗、社交、银行等各个方面,牵涉面广、危害性大更让人防不胜防,这既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起实时、动态、给力的安全监控和预警机制,更要求网络技术层面筑牢防护墙,避免漏洞、防微杜渐,提供安全支付环境,切实打消大家的顾虑。

  依法治理更加精准有力。一方面,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和行业标准,保障公民的隐私安全和账户安全,有效减少隐私泄露和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专业的“网络金融警察”队伍,对涉及侵犯隐私、妨碍支付安全的不法行为实时侦办、精准打击;同时,要依法严惩利用网上支付通道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无现金社会”的国家金融秩序和安全。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遴选热点 | 志愿者诈骗明目张胆映射公共治理滞后 社会
法律欠缺也好,力量不足也罢,抑或其他各种理由,责任都不在公众而在于管理者。
遴选热点 | 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社会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建设质量强国和制造强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遴选热点 | “互联网+公共服务”呼唤管理升级 社会
“互联网+公共服务”,对传统经营模式发起挑战的同时,也要重视新模式对管理的挑战,要把好责任与安全关,好事才能办好。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