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促进协调发展
按照“解放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系列部署,在“全面调研月”活动中,本人立足社情民生,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就协调发展、今后发展道路开展了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一、基本情况
民政局负责全区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救灾、优抚、老龄、地名管理、慈善、残联、民族宗教等工作,在工作人员少、业务覆盖面广、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开拓创新,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促进协调发展。建成了以城乡低保、灾民救助、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相配套,以临时救济、慈善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管理规范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一)以“贫有所救,困有所依,医有所助,老有所养”为目标,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一是要完善和深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每年低保都提标扩面,2015年城镇低保由450元每人每月提高到500元每人每月,农村低保由2900元每人每年提高到3150元每人每年。二是进一步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提高医疗救助的惠及范围和补助水平。救助标准由修订前的10%-25%提高至60%。三是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多年来我区存在救急难的现象,对有些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群众不能全覆盖。今年临时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填补社会救助体系空白,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确保社会救助安全网网底不破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建设五保供养机构,扩大救助范围。市民政局同意接收我区需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建立了救助机制,防止因无处接收造成的救助不及时现象的发生。六是宣传老年人优待政策,发放高龄老人生活补贴,2015年共发放108万元。
(二)开展慈善救助
每年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开展慈善助医、慈善助学等活动。共接收36家单位善款共计72779.2元。
(二)深入开展残疾人工作,依法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一是积极开展“全国助残日”活动。二是2015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工作圆满完成。我区共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41.15万元,超额完成年初管委会目标任务。三是开展成年重度残疾人纳入低保工作。靠父母或者其他亲属供养的18周岁以上的重度残疾人可纳入低保。目前有384户、387人申请,低保金达82796元。
二、存在问题
我区民政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民族领域和谐稳定、人口环境良好,但有些问题制约了民政工作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中,还有一定不足。
(一)社会救助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专项救助能力有限。目前造成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成员中一旦有患慢性病、大病人员,即使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医疗救助虽然解决一部分,但都有一定的报销比例和救助标准,也只是杯水车薪,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二是救助覆盖有盲点。少一部分家庭因突发事件、意外事故支出了巨额医疗费,造成生活困难,可都不在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的范围之内,例如:自己在家发生煤气中毒、交通事故肇事方逃逸,警方追逃找不到肇事方的、自己意外摔伤等。
(二)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政策衔接机制有待加强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各部门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做好政策衔接,目前,某些方面虽有协调,但从系统工程来看,许多救助工作还应当整合,部门之间还应进一步加强配合。社会救助制度包括了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住房就业援助等多项制度,但诸多救助制度还没有专门的条例,存在管理多头,条块分割的问题。
(三)救助队伍与社会救助工作不相适应
目前,社会救助工作量大,政策性较强,并且开展各项救助工作都需调查,调查必须到户到人,存在工作人员不足现象,直接影响了社会救助政策在基层的落实。
三、建议及对策
基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区民政工作稳定发展,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与京津冀协调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物价上涨水平,积极向上级申请资金,继续扩大救助范围和提高救助标准,完善专项救助制度,加大专项救助工作力度,切实最大限度的解决困难群众实际困难。
(二)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搞好救助政策衔接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头绪多,涉及人员广,且情况复杂,若将社会救助工作做深做细,首先需要各职能部门进一步相互协调配合,建立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其次需要做到救助政策衔接,定期组织涉及社会救助工作的各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召开会议,共同制定社会救助政策,确保社会救助政策统一、管理有序、发展规范;再次出台对困难群众救助的优惠政策,例如:对城乡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水、电、暖、燃气、乘车、住院等支出,凭救助证件按比例直接减免的优惠政策。
(三)加强基础建设,配强工作队伍
社会救助工作的有序开展关键在于基层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人员配备。目前基层民政部门面对上级是多个业务部门工作,要克服困难,筹集资金,加强基层民政部门的人员配备,充实社会救助工作力量;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队伍整体的思想业务素质。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者的政治业务素质培训,使社会救助工作者思想过硬,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同时建立和执行对他们的教育奖惩机制,真正做到权责明晰、功过分明、奖惩有据,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