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络 转载 2017年10月03日 14:59:31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发展时间节点

常识判断头图.png


《尚书》记载了公元前2137年的一次日食,为人类最早的日食记录。

 

商代甲骨文已经记载了日食、月食,并且出现了原始历法——阴阳历。

 

春秋战国之际,二十八宿体系已经建立。

 

春秋战国时采用的是古四分历,取周年长度为365又1/4天,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

 

《春秋•文公十四年》中记载公元前613年世界上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石申绘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星象表。

 

在我国历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二十四节气经过逐步发展,到战国时已完备。

 

汉武帝时编制第一部完整历书——《太初历》。

 

《汉书•五行志》中有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取一周年长度为365.24231481天,和近代科学测定的数值相差仅50余秒。

 

隋唐时期著名学者僧一行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子午线长度的测定,创制了用于天体测量的仪器——黄道游仪。他还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现象,比英国人哈雷提出恒星自行早了一千多年。

 

宋元时代传统的天文仪器发展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制的恒星多达2500颗。他在1280年完成了中国古代登峰造极的历法——《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比公历早300年。

 

约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使用太阳历。

 

约公元前2000年,埃及的“纸草书”上记录了陨星,巴比伦人发明日晷,建立天文台。

 

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周期。

 

公元前585年,古希腊泰勒斯第一次预测日食发生日期。

 

约公元前310~前23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阿利斯塔克,首创地球自转并绕太阳公转的“太阳中心说”。

 

公元1543年,波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确立日心说体系。

 

公元1609年,德国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的椭圆定律和椭圆面积定律;意大利伽利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第一次用望远镜观察天空。




分享给朋友:
0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申请 常识
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New York University Abu Dhabi),简称NYUAD,是一所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私立研究性大学。它是美国纽约大学的第一个海外校园,与纽约大学本部,上海纽约大学(NYU Shanghai)共同组成纽约大学全球系统中的三个具有学位授予权的门户校园。学校坐落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的萨迪雅特岛(Saadiyat Island),2008年初建为一所临时性的会议和文化场所,2010年9月学校招收了第一批学生。
钱钟书生平 常识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杨绛简介 常识
杨绛(jiàng),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评论
翻页/查看更多的处理>